西域歷史地圖
西域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西域歷史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西域簡介
最早指周朝諸地。先秦《國語》有"西方之書";《詩經》有"西方之人";《莊子·讓王篇》載:"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楚辭·離騷》有"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 ;《楚辭·遠游》有"鳳皇翼其承旗兮,遇蓐收乎西皇。"姜亮夫校注:"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即西皇。"宋歐陽修、范仲淹等《劍聯句》:"南帝輸火精,西皇降金液。"西方""西極""西域"皆是指周地。
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西域到了后來演變為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于西域的范圍。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二、形式
漢代
漢武帝以前,西域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直到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從此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無花果,鴕鳥等。
三國
曹丕遣使復通西域,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并設置了西域長史府。
清代
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 拉薩 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 哈薩克 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西域內涵
地理方位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指中國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漢、唐兩代中國政府安排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國敦煌的壁畫。此地區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西域區域
西域國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以北準格爾盆地的邊緣,利用從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綠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與羅布泊是西域地區的主要農業、生活水源。因而該區域的國家興旺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據部分考古學家的判斷,樓蘭即是由于河流改道與羅布泊的遷移而滅亡的主要原因。(李江鳳,《絲綢之路前夕和氣候變化》,1992年;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地理學》P125)
同時西域地區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國家的興衰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自11世紀以來東亞全境氣候逐漸變冷,當地氣候也受到強大影響,經過該地的商貿往來更樂意通過南方絲綢之路來進行,令西域貿易逐漸減少,各國也因此衰落。
西域歷史
根據考證,公元前17世紀西域地區已出現基本的國家形態,并大夏(今阿富汗)一帶的商人進行青金石貿易。此外,于闐(tiān,陽聲)國(今中國新疆和田縣附近)出產的和田玉也在商張騫出使西域朝帝王武丁的墳塋中所發掘,說明當地在前13世紀就已經有人定居。
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西域地區開始逐漸繁榮,西域各國利用地處東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優勢逐漸發展,在西漢管轄下各國的經濟文化的道德極大發展。
西域一帶在可考歷史中于前5世紀左右形成國家,并開始獨立發展。《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余國分布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在張騫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國的勢力。至漢代,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所管轄范圍則已不只36國,《漢書·西域傳》亦記載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為50余國。東漢末年,西域各國相互之間不斷兼并,至晉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車師等幾個大國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時期,西域局勢再度變化,新興的高昌國相繼擊敗西域諸個國家,建立了一個地跨新疆大部的強國,除少數國家外西域諸國國土西遷,為中亞地區帶來了繁榮的文化。
西漢時期,今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即今新疆以及更遠的地方,統稱 為西域。這是廣義的西域。 狹義的西域,僅指今新疆天山南北,即玉門關、陽關以西,巴爾喀什湖 和蔥嶺以東,準噶爾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區。西漢初,這里有36 個小國,后又分為50 余國。 西域諸國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絕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 木盆地周邊。塔里木盆地南緣有且末、小宛、精絕、捍彌、于闐、皮山、莎 車等國,被稱為“南道諸國”;在盆地的北緣有危須、焉耆、尉犁、烏壘、 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疏勒等國,被稱為“北道諸國”;在盆地西南、 蔥嶺一帶有蒲犁、無雷等國;在盆地的東端有樓蘭,后稱鄯善。這些國家語 言不一,習俗各異,互不統屬,人口少則幾百,多則數萬,一般為幾千人到 兩三萬人,龜茲人口最多,才8 萬人。
看過西域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