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歷史地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位于中國西北邊陲,首府烏魯木齊,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新疆歷史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新疆簡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位于中國西北邊陲,首府烏魯木齊,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茲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國神圣領土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區,新疆現有14個地、州、市,89個縣(市),其中33個為邊境縣(市)。
二、地理環境
位置
新疆地處73°40′E~96°18′E,34°25′N~48°10′N之間。中國陸地面積第一大、面積第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總面積占中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166萬平方千米),邊界線長度占四分之一(5000多千米),其面積比江蘇省和浙江省加一起總和的八倍還多4萬平方公里。其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為中國占地面積最大的縣。
地形
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盆地與高山環抱、喻稱“三山夾二盆”。北部阿爾泰山,南部為昆侖山系;天山橫亙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準噶爾盆地。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哈密、吐魯番盆地為東疆。新疆的最低點吐魯番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也是中國的陸地最低點)。最高點喬戈里峰位于克什米爾邊境上,海拔8611米。新疆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北緯46度16.8分,東經86度40.2分)是陸地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距離最近的海岸線有2648千米(直線距離)。
新疆-吉爾吉斯邊境橫貫著天山山脈。吐爾尕特口岸(海拔3752米)位于邊境。
新疆北部有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天山。天山作為新疆象征,橫貫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準噶爾盆地。
氣候
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氣流不易到達,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降水量少,氣候干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南疆的氣溫高于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于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準噶爾盆地為零下20℃以下,該盆地北緣的富蘊縣絕對最低氣溫曾達到零下50.15℃,是全國最冷的地區之一。最熱月(7月),在號稱“火洲” 的吐魯番平均氣溫為33℃以上,絕對最高氣溫曾達至49.6℃,居全國之冠。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故歷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之說。
水文
新疆遠離各大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疆水汽來源不足,全年降水總量多年均值約為2400×108m3,年平均降水量為145mm,只占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的23%。
降水在地域分布上極不均勻,占全疆降水量84.3%的山地是荒漠區
中的濕島,成為我區地表徑流的形成區,孕育了大小河流570余條,年地表水資源量793×108m3,包括國外流入的水量,總徑流量884×108m3 ,為全國總徑流量的3%。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內流區,除額爾齊斯河最終流入北冰洋外,其余河流都屬內流河。全區可分為中亞細亞內流區、準噶爾盆地內流區、塔里木盆地內流區及羌塘內流區和源于昆侖山南部的二條水系。就全區而言,我區河網密度小,具有干旱、半干旱特征。
從河流類型及徑流變化特點來看,我區河流補給來源分五種類型:1、源于天山、昆侖山北坡及帕米爾,以冰川、永久積雪和地下水補給的河流,具有汛期長、夏水集中、水量大的特點。2、源于阿爾泰山和塔城山地的河流,以季節性積雪和夏季中、低山地帶降水補給為主,其特點是春水集中,汛期短而枯水期長,年內分配相對不均勻。3、降雨和地下水補給的河流,多為中、小河流,水源賴以夏季降雨量大小。其特點是春水略大于秋水,夏水不及融雪補給的河流集中,洪峰陡起陡落,來勢兇猛。4、全年以泉水和地下水補給的河流,水量受氣象要素影響小,具有水量穩定、年內分配均勻的特點。5、平時干枯,因融雪或暴雨產生徑流的河流。
因我區河流補給源中,高山融化冰雪占一定的比重,且冰雪融化與中、低山降水之間有互補調節作用,所以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其中以北部阿爾泰山諸河變化較大,南部昆侖山系河流次之,天山山區河流較小。全區河流徑流年內分配情況是三——五月份占17%,六——八月份占56%,九——十一月份占18%、十二月——翌年二月占9%。
地表水水質表現在離子總量和總硬度增減有二個地帶性特點,即從北向南、從山區到平原河水離子總量及總硬度逐漸增高的趨勢。全疆除阿爾泰地區個別河流PH值低于7,其它河流皆大于8,南疆河流PH值大于北疆。河流的懸移質年平均含沙量自北向南亦呈遞增趨勢,源于阿爾泰地區的河流為0.1kg/m3以下,而源于昆侖山及南天山的河流可達2——5kg/m3。
水質天然污染在個別河流表現比較嚴重,如克孜河水中砷、鎂含量過多,哈密、阿克蘇地區有含氟較高的水流。
新疆的地下水具有以下特征:即補給源豐富且水量穩定,但地域分布不均。新疆的地形有利于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轉化。水源來自山區,人類活動于盆地邊緣,自山前至盆地分布有第四系構造形成的天然“地下水庫”,且含水層深厚。地下水因北部、西部降水較多、徑流豐富,地下水亦豐富;東部、南部氣候干燥、降水少,因此地下水貧乏。
看過新疆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