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內地第二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南京博物院。歡迎欣賞閱讀。
一、南京博物院簡介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內地第二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是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國家重點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北側,占地13萬余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國家南京博物院級旅游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后因時局關系,僅建"人文館",即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該建筑為仿遼代宮殿式,由著名建筑師徐敬直設計,經建筑大師梁思成修改,整個大殿雄偉壯觀,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南博的標志性建筑,其結構部分按《營造法式》設計建造,細部和裝飾兼采唐宋遺風。
南京博物院為"一院六館"格局,即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民國館。另全院設"六所"的研究部門,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陳列藝術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古代藝術研究所。
二、館內藏品
南京博物院有各類藏品42萬件,國寶級文物和國家一級文物有二千件以上,其中考古發掘品、少數民族文物、外國文物、宮廷器皿、清代文書以及日寇投降儀式的文物,都是全國獨有的罕見品,科學價值較高。
書畫
院藏中外專業圖書近30萬冊,其中還有全國少有的善本 書和殿版書。歷年新征集的古代書畫,總數亦在3萬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時代的珍品,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是名列全國前茅的精品。
考古文物
建國后新出土的東海大賢莊舊石器,邳州市大墩子彩陶器,儀征、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時代青銅器,盱眙出土的戰國金獸,徐州和揚州東漢諸侯王墓出土的銀縷玉衣及“廣陵王璽”金印,南京、丹陽一帶六朝時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刻壁畫,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都是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的珍品。
鎮館之寶
2007年,經過專家甄選和市民投票,共評出18件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
南京博物院“玉串飾”,新石器時代,新沂花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國寶級文物。
“錯金銀銅壺”:戰國,盱眙南窯莊窖藏出土,國寶級文物。
“郢爰”:戰國,盱眙南窯莊窖藏出土,國寶級文物。
“金獸”:西漢,盱眙縣南窯莊窖藏出土,國寶級文物。
“廣陵王璽”:東漢,邗江甘泉山東漢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錯銀飾青銅牛燈”:東漢,邗江甘泉山東漢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鎏金鑲嵌神獸銅硯盒”:東漢,徐州土山東漢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青瓷神獸尊”:西晉,宜興西晉周處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南朝,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明代,江寧孫家山明代洪武朝駙馬宋琥和安成公主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金蟬玉葉”(金枝玉葉):明代,蘇州五峰山博士塢明代弘治朝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出土。
“銀縷玉衣”:東漢,徐州土山一號漢墓出土。
“透雕人鳥獸玉飾”:新石器時代,昆山市趙陵山遺址77號墓葬出土。
“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新石器時代,武進寺墩遺址4號墓葬出土。
“金觀音菩薩立像”:清代。
“鎏金喇嘛塔”:明代,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窖藏出土。
“《坤輿萬國全圖》”: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宮廷據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最早刻印本摹繪。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明代。
“徐渭《雜花圖卷》”:明代。
“沈壽繡品《耶穌像》”:民國。
三、建筑風格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設計思想是力圖體現中國早期的建筑風格,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區別于中山東路上其他幾幢大屋頂的仿古建筑。遼式建筑于10一12世紀在我國北方形成,它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有變化。主要表現為造型樸實雄渾,屋面坡度較平緩,立面上的柱子從中心往兩邊逐漸加高,使檐部緩緩翹起,減弱大屋頂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頂下簡潔而粗壯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結構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來的建筑斗拱,裝飾意味越來越濃,受力性能越來越弱。中山東路的其他幾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就是仿明清風格的。博物院建筑委員會經過研究,決定采用遼代的式樣來建造博物院。徐敬直的設計圖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劉敦禎兩位顧問的指導下,徐敬直和李惠伯兩人重新設計了建筑圖案。總體布局強調深層次的對稱軸線,主體建筑離中山東路主干道較遠,前面留下寬敞的空間,做草坪、廣場和綠化帶,大殿前建有寬大的三層平臺,這樣設計,可以襯托主體建筑的雄偉高大。大殿仿遼代薊縣獨樂寺山門形式,其結構多按《營造法式>設計,某些細部和裝修兼采唐宋遺存。大殿為七開間,屋面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鋪棕黃色琉璃瓦。陳列室仿自美國某博物館,做成平屋頂,外墻加中國古典式挑檐,使之與大殿風格協調。整座建筑物設計科學合理,比例嚴謹,是在滿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結構、新材料建造的仿遼式殿宇的優秀實例,受到建筑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
第一期工程約占全部工程的58.5%,約需款90萬元左右。建筑委員會采用招標的形式確定工程的營造者。投標廠家達22家之多。1936年,建筑委員會經仔細審查考察,最后確定江裕記為承建人,新金記和余洪記為候補得標人。合同正式簽訂后,江裕記于同年6月初動工興建。院舍工程進行一年多后,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原本還有半年完工的工程不得不于8月底停工。當時第一期工程已完成大半(約完成75%)。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建國50年來,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體職工共同努力,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成績更為突出。首先把原中央博物院留下的建筑未了工程,修繕而裝飾一新,屋頂鋪蓋金黃色琉璃瓦,添砌仿漢闕大門,修筑庭前馬路,綠化周圍環境,興建大殿前的月臺。門前面向通往東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蔭大道,滬寧高速公路經門口穿過而進入市內繁華地區;門內庭園廣闊,花木蔥蔥似錦,襯托出仿遼式宮殿建筑的陳列大殿的端嚴和壯觀。
除原有中山門、朝天宮兩處藏品庫房外,近年又在大殿右側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現代化的新庫房,使文物保管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大殿底層的新展廳,即30年代原圖紙上設計的連接二樓陳列大廳的底層陳列廳,計2400平方米,也已建成,目前連同二樓2390平方米陳列大廳,舉辦有<長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 <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歷史,民族和文化展>、 <江蘇考古陳列>三個基本陳列,常年對觀眾開放。大殿前方西側的一座與現大殿相似的仿古宮殿式藝術陳列館,即30年代原計劃興建中的工藝館,計12600平方米。內設珍寶館、青銅館、瓷器館。書畫館、玉器館、織繡館、陶藝館、漆藝館、民俗館、現代藝術館、名人書畫館等11個專題陳列展館。
看了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