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簡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麗山園)為依托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眾多陪葬坑為主體,基于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發展歷史
1961年03月04日,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03月,秦兵馬俑坑被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1975年08月,國務院決定在秦兵馬俑坑遺址上建立博物館。
1975年11月,陜西省文化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籌建處成立。
1976年06月,陜西省文化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籌備處成立。
1979年10月0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
1987年1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89年09月27日,秦兵馬俑三號坑遺址展廳正式對外開放。
1994年10月01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建成開放。
1999年10月01日,秦兵馬俑二號坑遺址展廳正式對外開放。
2007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獲評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08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獲評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取得團體考古領隊資格。
2009年2月11日,陜西省文物局以"陜文物發[2009]8號"文轉發陜西省編辦"陜編辦發[2009]4號"文,決定在保留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前提下成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將負責秦始皇陵遺址的總體規劃、長遠建設、考古發掘、科研業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秦陵遺址公園為依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陵區文物保護和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奠定了基礎。
2010年10月01日,占地3386畝位于秦始皇陵核心區,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秦始皇帝陵遺址考古公園建成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遺址、陪葬坑等。
2011年6月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秦陵博物院啟動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筑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2011年09月30日,秦始皇帝陵K9901、K0006陪葬坑陳列廳正式對外開放。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及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與已開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秦陵文物事業發展的基礎。
2013年12月27日,秦始皇帝陵園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3年考古新發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基本陳列
兵馬俑一號坑
兵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里處西楊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發現三座,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1974年3月,臨潼區西楊村的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的殘片。后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試掘,確認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號兵馬俑坑。一號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距現地表深4.5~6.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根據試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