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在世界上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自貢恐龍博物館簡介
自貢恐龍博物館在世界上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恐龍化石埋藏遺址博物館。位于自貢市東北郊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距自貢市中區11公里。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外型,很象一座巨大的巖窟,造型奇特美觀,是我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位于四川省自貢市的東北部,距市中心9公里。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門性恐龍博物館。
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占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5-1.3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被美國《全球地理雜志》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二、歷史
博物館于1984年4月破土動工,1987年春節落成開放。隨著中外游客的慕名而來,恐龍博物館逐漸聲名遠播,名揚四海。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約700萬人次,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極大贊譽。胡錦濤、喬石、尉健行、張愛萍、萬里、李鐵映、何魯麗等數十位中央領導來此視察,許多中外著名專家、社會名流專程前來考察交流。特別是2003年5月12日,中共中央、胡錦濤親臨恐龍博物館視察,對博物館事業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三、館舍
博物館占地面積為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600平方米,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筑3部分。陳列以大山鋪恐龍化石埋藏現場及出土的恐龍化石為主,主體館舍內設有化石埋藏館、中央大廳、化石裝架陳列館、報告廳和恐龍生態環境廳。恐龍埋藏遺址有1900平方米,可見到多種恐龍的骨骼錯落交織,分布在近水平狀延伸的砂巖層中,是巨大恐龍墓地的縮影。在裝架館內,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龍”和多具恐龍的復原骨架組合,以及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館舍外形用天然砂巖石塊堆壘而成,使整個建筑與恐龍發掘現場相協調,立意新穎,造型獨特,引人入勝。
展覽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著重介紹與恐龍相關的基礎知識、如生物進化、化石、地質年代、恐龍的演化與分類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大山鋪的各類恐龍化石。它們陳列在高大寬敞的裝架廳里,這里有幾副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龍”是該廳最引人注目的龐然大物。它的頭被細長的頸支的老高,離地面約10米,全身長約20米,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著地,昂首挺立。大廳里除了“天府峨嵋龍”之外,還是一具兇猛的能食“天府峨嵋龍”的“建設氣龍”的骨架,但它全身長僅四五米。其他還有進步性與原始性相兼地蜥腳類恐龍-李氏蜀龍,身軀細小,兩足行走的鳥腳類恐龍-多齒鹽都龍,早期的比較原始的劍龍-太白華陽龍,空中飛翔的龍和遨游水中的兇猛肉食性蛇頸龍等等。
第三部分是恐龍埋葬遺址。這里向人們展現了大面積的發掘現場。
大山鋪發掘的各種恐龍及伴生物化石數以百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恐龍動物群”。其中包括了3個綱、11個目、15個科的屬種,既有陸生、水生、兩棲類,又有空中飛行的古脊椎動物;有長達20米的草食長頸椎蜥腳龍、兇猛的肉食恐龍和數量多而完整的短頸椎蜥腳龍,也有僅14米長的鳥腳龍。最珍貴的是目前世界上發掘最早的中侏羅紀劍龍和首次發現的翼龍,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據地質考察,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大樹參天,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尸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尸骸地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了很長時期,以后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終于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巖層。自貢恐龍博物館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
看了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