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介紹
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是國家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級景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簡介
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是國家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級景區。它始建于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占地面積130余畝,房屋490余間。其建筑規模之大為內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區、蒙古民族、藏傳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王府的建筑仿制北京故宮,氣勢恢宏,殿宇森嚴,是內蒙古地區目前年代最早、規模等級最高、建筑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親王府邸,具有極高的建筑藝術和社會價值。王府內藏品豐富,僅明清時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2001年并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又稱作“喀喇沁旗清代王府博物館、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或王府博物館”,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駐地錦山鎮西南19公里的王爺府鎮,距離承德市東北150公里,赤峰西南70公里處,創建于1996年12月,其前身是喀喇沁右旗親王府。喀喇沁親王府原稱“喀喇沁旗右翼旗王府”,民間稱王爺府,始建于1679年(清代康熙十八年),先后共有十二代喀喇沁王在這里居住,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貢桑諾爾布。喀喇沁親王府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館、內蒙古最大的古建筑博物館、內蒙古第二大博物館。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喀喇沁親王府建筑融合了蒙古族、滿族、漢族三種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宗教特色和地域特王府博物館蒙漢英銘文題刻色。
二、修繕及基礎設施
1997年,喀喇沁旗人民政府按照“喀喇沁親王府開發、保護、利用、發展的遠景規劃”,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共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對王府原有的33幢古建筑進行了搶救保護性維修。并對基礎設施建設做了全面改善。至2002年,喀喇沁旗清代王府博物館基本建成,并對外開放。它占地面積80余畝,建筑面積4555平方米,其建筑色調淡雅、古樸、莊重、氣勢宏偉,融古典風格和現代陳列藝術于一體。它既具有清代建筑雄渾、質樸、軒昂、灑脫的風格,又有中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次有序的結構特點。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合理,擁有一萬余平方米的大型府前廣場一處,可供停車、演出之使用。館內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綠草覆蓋面積達70%以上,是集旅游、休閑、觀賞的好地方。
三、館藏規模
據史書記載,原王府占地面積130余畝,房屋400余間,整體建筑宏偉壯觀,布局嚴謹,體系龐大,結構精巧。前后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筑有大堂、二堂、儀廳、大廳和承慶樓。中軸對稱,東西兩側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構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門相連。西院為政治活動、宗教祭祀場所,建有廟宇、祠堂、客廳、議事廳、書齋、練武場。東側為生活區,有戲樓、王爺和福晉的臥室、倉庫、膳房。王府的后面是花園,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園林式。花園內有十一座院落,137間房舍,有老爺祠、馬王殿、土地祠,還建有戲樓、花窖和養鹿場。五座造型各異的涼亭,三座低欄平橋,潺潺流淌的泉水,環繞著疊石聳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園林景色。王府門前有九棵古榆,廣場屹立著一字排開的十三座敖包。府內堂舍丹青斗彩,樓閣雕梁畫棟,花苑姹紫嫣紅,樺柏巍然參天。整座王府,肅穆古雅,氣勢恢弘,處處體現著主人的華貴。
喀喇沁親王府歷經三百多年風雨,東院已蕩然無存,西院也僅存不多,后花園早已消失,僅主體建筑保存下來。是內蒙古自治區品級最高、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蒙古族親王府邸,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97年,由當地政府投資進行搶救性保護性維修,恢復了中軸區和東西跨院古建筑的原有風貌,復建照壁、垂花門等。恢復后的親王府有府門、轎廳、回事處、議事廳、承慶樓、書畫廳、揖讓廳、書塾、福晉居室等建筑。該博物館內由文物陳列、文物保護、業務研究、事業管理、公共服務、輔助設施六部分組成,其功能完備、設施先進,采用多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實施管理。具有嚴密的防火、防盜保安系統,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分別開辟了“喀喇沁親王府歷史陳列”、“書畫陳列”、“喀喇沁親王府復原陳列”、“王府校史陳列”等17個展室,珍藏了喀喇沁王府傳世文物精品百余件,全部展室面積4000余平方米。據相關資料顯示,該館有職工41人,設導游員3人(均受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治安保衛人員7人,工勤人員5人。完全具備了日接待游客千余人的條件。
看了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