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介紹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東南海河入海口兩岸,是展現(xiàn)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入侵,民族不畏列強、抵御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簡介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東南海河入海口兩岸,是展現(xiàn)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入侵,民族不畏列強、抵御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約93.8公頃,建筑面積21000平方米。
大沽口炮臺始建于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重建于清鴉片戰(zhàn)爭期間。后存遺跡占地約16.08公頃。主要遺存內容為南岸的"威"字炮臺、"鎮(zhèn)"字炮臺、"海"字炮臺、長炮臺4座炮臺,南岸營盤東側、南側圍墻局部,分布于大沽海口兩岸。其地理位置具有鮮明的海口要塞特征。大沽口炮臺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它是我國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軍事防御設施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又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大沽口炮臺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也是濱海新區(qū)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占地3585平方米的博物館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
二、歷史
大沽口炮臺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自古即為海防重鎮(zhèn),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口炮臺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御倭寇 ,加強大沽口海防戰(zhàn)備,開始構筑堡壘,正式駐軍設防 。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型炮臺。炮臺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對炮臺進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臺五座 、土炮臺12座 、土壘13座 ,組成了大沽炮臺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1858年(清咸豐八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zhèn)守大沽口,對炮臺進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臺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zhèn)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
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jīng)濟利益和政治特權,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對大沽口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qū)置于其鐵蹄蹂躪之下,甚至進逼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侵略者槍炮威逼下,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
1901年根據(jù)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臺拆毀。后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臺和"海"字老炮臺兩座遺址,其他炮臺已蕩然無存。
1988年,大沽口炮臺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并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建筑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在外墻處理上采用預銹板幕墻技術,在省去700余平方米墻面的油漆費用的同時,使博物館形成一種銹影斑駁的歷史縱深感,且更加低碳環(huán)保。
整個博物館就像一顆炮彈爆炸后的樣子,以不規(guī)則狀向四面散開,具有打破簡單幾何秩序性的強悍沖擊力。觸摸博物館那銹跡斑斑質感粗糙的墻壁,立刻可以感受到歷史的那份古樸厚重。
博物館外部就是屹立百年的"威"字炮臺。歷史上大沽口炮臺共建大炮臺6座。除一門石頭縫炮臺外,其余5座分別以"威、鎮(zhèn)、海、門、高"五字命名。后根據(jù)《辛丑條約》規(guī)定,1901年大沽口炮臺被迫拆除。后僅存"威、鎮(zhèn)、海"及"石頭縫"4處炮臺遺址。博物館后存炮臺是1997年由政府撥款修復的"威"字炮臺,修舊如舊是為了保持大沽口炮臺的滄桑厚重。它的幾經(jīng)興廢,向后人傳達了"勿忘國恥",牢記"落后挨打,科技興國"的信條。
看了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