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建制沿革簡介
常州市是江蘇省地級市,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常州的建制沿革,希望能幫到你。
常州的建制沿革介紹
春秋時稱延陵。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為毗陵縣,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西晉大康二年(281年)置郡,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分曲阿、丹徒東部地區置)、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7縣。永興元年(304年)改毗陵為晉陵。隋開皇九年(589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后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于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歷代為郡、州、府、路所在地。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
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并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1958年,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常州市劃歸常州專區領導,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1959年,常州專區改為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仍遷駐鎮江市,常州市劃歸鎮江專區領導。1960年,鎮江專區的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武進縣劃歸鎮江專區領導。
常州簡介
常州市,江蘇省地級市,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于1949年設市。
常州位居長江之南、太湖之濱,處于長三角中心地帶,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構成蘇錫常都市圈。全市面積4373平方公里。常州地貌類型屬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為天目山余脈,西為茅山山脈,北為寧鎮山脈尾部,中部和東部為寬廣的平原、圩區。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歷史文化名人薈萃。風景名勝、歷史古跡有圩墩村新石器遺址、春秋淹城遺址、天寧寺、紅梅閣、文筆塔、北宋藤花舊館、蘇東坡艤舟亭、太平天國護王府遺址、瞿秋白紀念館、中華恐龍園、溧陽天目湖旅游度假區、金壇茅山風景區等。歷史名人有吳公子季札,《昭明文選》作者蕭統,抗倭英雄唐荊川,“南田三絕”惲格(號南田),“常州三杰”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數學家華羅庚,實業家劉國鈞,書畫家劉海粟等。主要特產有蘿卜干、大麻糕、芝麻糖、溧陽風鵝、野山筍、溧陽水芹、南山板栗、長蕩湖螃蟹、常州梳篦、磚刻屏、景泰藍掐絲工藝畫、亂針繡、中國彩絨畫、留青竹刻、金壇刻紙。
看了常州的建制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