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歷史沿革簡介
舟山市是我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舟山歷史沿革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舟山歷史沿革簡介
舟山市在浙江省東北部的舟山群島。千島之城歷史悠遠,文化底蘊豐厚。
自2001年起,有關部門相繼在舟山海域經四年時間的打撈和征集,發現在海底沉睡了幾萬年的各類晚更新世哺乳動物骨骼化石300余件,并發現4萬年前原始人類使用的木制棍棒工具。哺乳動物骨骼化石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鑒定確認,分別是2.5萬年前的大型動物古棱齒象牙齒、德氏水牛下頜骨、犀牛下頜骨、水鹿部分頭骨和角等4種骨骼。原始人類使用的木制棍棒工具,成為舟山在距今4萬多年前有古人類活動的可靠的物證。證明4~5萬年前,各類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和古人類在此共同繁衍生息。
據1975年定海白泉十字路、1978年岱山衢山孫家山和1979年定海馬岙唐家墩等地考古發現表明,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春秋時屬越,稱“甬東”。戰國時楚滅越,遂屬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甬東為會稽郡鄮縣東境地。兩漢、三國(吳)、晉、宋(南朝)、齊、梁、陳因之。隋開皇九年(589)廢會稽郡,并鄞、鄮、余姚三縣為句章縣,甬東隨鄮縣并入句章縣。
唐武德四年(621)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東歸鄞州。八年,又廢鄞州置鄮縣,甬東屬之。開元二十六年(738),江南東道采訪使齊澣奏請,析越州鄮縣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縣。古甬東境始置翁山縣,下轄富都、安期、蓬萊三鄉。鄮縣縣令王叔通兼翁山縣第一任縣令。寶應元年(762)翁山設富都監,隸朝廷鹽鐵使。袁晁率起義軍占翁山。大歷六年(771)翁山縣廢,屬鄮縣。五代·吳越后梁開平三年(909)升明州為望海軍,改鄮縣為鄞縣。原翁山地域析出復翁山縣,隸于望海軍。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廢翁山入鄞縣。端拱二年(989) 置巡檢司。熙寧六年(1073)七月,應原鄞縣令王安石奏,析鄞縣之富都、安期、蓬萊三鄉,建縣治,名昌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因“海道險要”和“戶口倍萬”,升縣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改昌國州為縣。十二年(1379), 置昌國守御千戶所。至十七年置昌國衛。二十年(1387)六月,廢昌國縣,置昌國鄉。徙昌國衛于象山縣南天門山。舟山置中中、中左兩千戶所,隸昌國衛,二十五年改隸定海衛。二十年六月廢昌國縣。此后,始稱昌國為舟山。1684),朝廷頒“展海令”,開海禁,舟山開始展復,漁業農業漸興。移定海鎮總兵于舟山,建舟山鎮。二十六年五月,康熙帝以“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詔改“舟山”為“定海山”,并題“定海山”匾額。二十七年(1688),建定海縣(原定海縣改為鎮海縣)。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定海陷落。二十一年(1841)二月,英軍自定海撤退。定海鎮總兵葛云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兵3000人重建定海防務。 四月,定海縣升為直隸廳。
辛亥革命(1911)后,新置定海縣治。
1949年7月,中共定海、定海縣人民政府在寧波莊橋成立。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后,定海縣人民政府遷至定海城關。1953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析定海縣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劃入嵊泗縣,設立舟山專區。1967年3月,舟山專區改稱舟山地區。1978年9月,成立舟山地區行政公署。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區,建立舟山市,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2011年6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
舟山歷史風景名勝
普陀山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雖然全島才12.5平方公里,但景點分布非常集中,可謂“處處皆景”,在有心人眼中,又是“景景皆禪”。這里的每一塊石頭,每一個山洞,每一片樹葉,每一束浪花,甚至天上之清風明月、白云霞光,林間之鳥語花香、流泉凈水,無不與佛心相通,有一種靈性貫通其間。我們流連于此,觀身觀世觀聲觀色,心靈便會得到凈化。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圣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和十一月份左右的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期間,海內外佛教信眾紛紛從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參加法會,四、五萬僧眾接踵摩肩,三步一拜齊登佛頂山,場面蔚為壯觀。2005年,普陀山在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又脫穎而出,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獲得世界多邊性佛教論壇舉辦權的名山佛國;普陀山最有特色是要算處處是觀音菩薩、僧尼、大廟和大樹,可謂“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作為佛門圣境,那里環境幽美清凈,生活節奏舒緩,特別適合精神壓力比較大的都市人去放松身心,尋求暫時的精神解脫;更適合一家老小攜游小住幾天,清休療養,從容品味、細細感悟。到普陀山禮佛休閑,既是放松自我,感悟人生,也是最好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