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歷史
亳州市是安徽省省轄市,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亳州歷史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亳州歷史沿革
夏時亳州屬豫州。
周初時期是神農氏后裔的封地之一,置焦國。
春秋時期,焦屬陳國。陳于此建焦城,后楚滅陳,筑譙城(今譙城區)。譙夷所轄區域擴大到苦(今渦陽縣)、蒙(今蒙城縣)及周邊地區。置焦國。
秦時置譙縣,屬碭郡。
漢時先后屬豫州、沛國治。建安末年設譙郡。
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譙郡為 "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并稱 "五都"。
西晉時,譙是譙國治所。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為"南兗州"治所。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兗州為亳州,治所不變,亳州之名始于此。
隋大業三年(607年)又改亳州為譙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譙郡更名為亳州,為"十望"州府之一,下轄譙、臨渙、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縣。
宋時亳州屬淮南路,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
元時亳州屬歸德府(今商丘),下轄6縣。元至正15年(1355),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 "韓宋"政權,以亳州為都城。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屬潁州。弘治九年(1496),又升縣為州。
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1864年清廷鎮壓捻軍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陽、各一部設渦陽縣。
1912年,國民政府降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
1964年,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臺各劃出一部成立利辛縣。
1986年國務院決定撤銷亳縣建制,設立亳州市(縣級)。
1998年收歸省直轄(副地級)。
2000年正式設立地級亳州市,下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
亳州歷史文化
武術:亳州地處中原,武風昌盛。鄉民多習武,特別是回民練武成風。亳州歷史上武 人輩出,"五禽戲"、"晰揚掌"產生于亳州,"六合八法拳"由亳州人所創。
剪紙:亳州的舊時大戶人家閨女出嫁,每件嫁妝都貼有色彩鮮艷、構圖新穎的剪紙,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內和 許多單位的會議室,都飾以民間特色的剪紙。
高蹺:亳州高蹺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訓練有素的團體。
鬼會:也叫大班會,是一種鬼戲,每逢正月十五鄉間大班會演出。
三斗:亳州社會有很多消遣娛樂活動,如斗雞、斗蟋蟀、斗鵪鶉、踢毽子、聽書、聽戲、養鳥、養花、下棋、搓麻將等,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種,被稱為"民間三樂"。
肘擱:是亳州民間舞蹈的一種,已有數百年歷史。肘擱分"座子"和"架子"兩部分。"座子"由體格強壯者擔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擔任。
地方戲:二夾弦劇種起源于河北,發展于山東菏澤,流傳于蘇、魯、豫、皖四省邊界地區,解放后在亳縣受到重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梆劇,是亳州的特色劇種。近似豫劇,是亳州最受歡迎的一劇種。
華佗五禽戲:是以模仿動物動作和神態為主要內容的組合動功。"五"是一個約數,并非限于五種功式;"禽"指禽獸,古代泛指動物;"戲"在古代是指歌舞雜技之類的活動,在此指特殊的運動方式。
看了亳州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