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歷史沿革簡介
赤峰市是內蒙古自治區(qū)下轄地級市,位于內蒙古東南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峰歷史沿革,希望能幫到你。
赤峰歷史沿革史前時期
赤峰境內被國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類文化類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從考古發(fā)掘出來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chǎn)生活器物證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jīng)過著原始農(nóng)耕、漁獵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紀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龍,更在全國引起轟動,被譽為"華夏第一龍"。證明赤峰地區(qū)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區(qū)一樣,是遠古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赤峰歷史沿革古代時期
赤峰地區(qū)曾是商族、東胡族、匈奴族、烏桓族、鮮卑族、庫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時期,活動在這一帶的主要是商族和東胡族,行政區(qū)劃屬傳說中古代中國九州中之冀州。
戰(zhàn)國初期,全境屬東胡。
秦初,南部屬燕國和遼西、右北平郡,北部屬東胡,后屬烏桓。
東漢中期到三國前期,全境悉屬鮮卑。
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屬鮮卑、后屬北朝的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時期分別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遼時,契丹族建立了遼王朝,設上京臨湟府、中京大定府。金時屬北京大定府。元時屬中書省和遼陽行省大寧路、全寧路、應昌路、上都路。
明時,初屬大寧衛(wèi)、全寧衛(wèi)、應昌衛(wèi),后屬兀良哈三衛(wèi)。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區(qū)屬昭烏達盟,南部一部分屬卓索圖盟。
赤峰歷史沿革近代以來
中華民國前期屬熱河特別區(qū),后改制為熱河省,屬東北四省之一;偽滿洲國成立后南部屬偽熱河省,北部屬偽興安西省。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赤峰境內分別建立了熱中、熱北、熱遼、烏丹4個專署,隸屬熱河省。
1947年中共領導的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1949年5月,將克什克騰旗、林西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
1955年12月熱河省撤消,又將赤峰縣、寧城縣、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劃歸為內蒙古自治區(qū),與北部五個旗縣合并為昭烏達盟。
1969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
1979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
1983年10月10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昭烏達盟建地級赤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看了赤峰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