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歷史介紹
淄川區是淄博市轄區。淄川區東西長49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999平方千米,2011年64萬人。轄3個街道、9個鎮。區政府駐般陽路街道。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淄川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淄川歷史介紹
淄川之地,夏商為青州之域,秦屬齊郡。
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在此設般陽縣(現留仙湖公園東側就有一段漢代土筑城墻),因城南瀕臨般河而名。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改為貝丘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取名淄川縣,因瀕臨淄水而名。《括地志》云:"俗傳云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
般陽縣城東南方有山,叫東山,東山,在縣治東十里。一徑而入,漸行漸窎,有鵓鴿崖、狼虎諸崖,兔、懷諸峪,黃、路諸嶺,擦、石諸坡。轉折溪迥,時或流為小川,突出小泉。依岬傍巖有小莊,占高居勝有古寺,誠一佳境奧區也。雖天臺、桃源亦不是過,豈非淄川之鎖鑰也哉!"
遠古時,般河和孝河經常泛濫,而般陽縣城相對低洼,經常受水災。人們苦不堪言,就到嬤嬤幢祈求天齊嬤嬤保佑。由于龜有辟邪化災、增添福氣兼長壽和善良的靈性,能給人帶來吉祥幸福,于是天齊嬤嬤便委派幢下神龜遷移到般陽城邊的湖泊中居住,保佑般陽平安。此后果然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舊淄川縣志曾經根據傳說記載:縣城在建設時,東南天空有祥云閃現,施工者挖掘城壕時,果然挖出一只烏龜,人稱神龜,這就是般陽古城又名"龜城"的來歷。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淄川知縣楊武再修城時,按其傳說,把舊城依據地形規劃建設為龜型。西南為首,四門為足,預備倉為腹,按照龜紋形狀設有東西、南北向街道,般水向北、向西環城入孝水,四門外護城河圍城而流,東北隅為尾。又隔數十年后,知縣魯惠于正德十四年又對城池維修,挖出小烏龜數十個,這更神化了"龜城"的傳說。前幾年在留仙湖清淤時,又從湖里挖出了三只大龜,再一次驗證"龜城"傳說的真實性。
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為貝丘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為淄川縣, 唐初置淄川郡。宋置淄川郡屬京東東路。元設般陽路,治所在淄川城。明初設般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縣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為淄川縣,屬濟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廢府設道,淄川縣屬濟南道。民國17年(1928年)撤道,民國20年(1931年)縣轄十路改為九區。1948年3月,淄川縣全境解放,轄11個區。1955年4月,淄川縣制撤銷,原縣境內建立楊寨、洪山、昆侖3 個區。1956年2月,撤銷昆侖、楊寨兩區,設淄川區。1958年4月,洪山區撤銷,歸淄川區。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原鄉(鎮)名稱撤銷。1982年1月改羅村、洪山、昆侖三個公社為鎮,又建城關街道辦事處。1984年,地方建制改革,公社之名撤銷。1985年撤銷城關街道辦事處,所轄并入淄城鎮。1992-1995年先后對楊寨、雙溝、黃家鋪、東坪、口頭進行撤鄉設鎮。撤銷二里鎮、查王鎮合并成立城南鎮。撤銷商家鄉、冶頭鄉合并成立商家鎮。撤銷黃家峪鄉并入嶺子鎮。2000年撤銷淄城鎮設立般陽路、商城路、松齡路三個街道辦事處。
概況區名由來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以后稱淄川區。
淄川歷史簡介
淄川區是淄博市轄區。淄川區東西長49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999平方千米,2011年64萬人。轄3個街道、9個鎮。區政府駐般陽路街道。
淄川區以山地、丘陵為主。淄河、孝婦河、范陽河由南而北流境內,水源充足。年平均氣溫12.9-13.1℃,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
淄川區有蒲松齡故居、馬鞍山抗日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河慘案發生地、清“大漢德主”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勝古跡還有蘇相墓、楊寨塔、聊齋園、淄川游樂園等。
淄川區有“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山東省紡織服裝名城”等稱號。
看了淄川歷史沿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