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歷史簡介
潮南是廣東省汕頭市轄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潮南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潮南歷史簡介
遠古時,潮汕一帶稱為南交之地,屬于"揚州之域",人煙稀少,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屬于百越的一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百越,置象郡、桂林郡、南海郡3郡,潮汕地區時屬秦朝南海郡,但尚未有政權建制。漢初,秦將趙佗自立為南越王,設揭陽縣,始有政權建制。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后,漢朝仍設揭陽縣(王莽時改稱"南海亭"),屬南海郡,潮汕地區開始有直屬中原王朝的政權建制。南海郡揭陽縣疆域,包括潮汕地區、梅州地區及閩南一部分。建安時南海郡屬荊州,三國后期屬廣州。
隨著秦漢時代中原人口的南遷和西晉永嘉之亂后大批中原人民的遷入,潮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公元413年(晉安帝義熙九年)晉王朝于此設立了地區性的政權組織─義安郡,統轄海陽、海寧、潮陽(三縣約相當于今潮汕地區)、昭義(今大埔)、綏安(今福建省漳浦地區)5縣。
潮州名稱由來 隋朝開皇十一年(591)改義安郡為潮州(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水往復,故稱)。唐垂拱二年(686),割潮、泉各半,設立漳州,自此,潮州不再轄有閩南之地。唐代的潮州也只有海陽、潮陽、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3縣。
宋代的潮陽,統轄海陽、潮陽2縣,至宣和三年(1121),增設揭陽縣,史稱"三陽"。
元代,改稱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之后至清代,稱為潮州府。明初,潮州府只有海陽、潮陽區、揭陽、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4縣。由于軍事上的需要,先后增設了饒平、惠來、大埔、澄海區、普安(萬歷十年改稱普寧)、平遠、鎮平(今蕉嶺)等縣級建制。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割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鎮平(今蕉嶺)、平遠3縣設嘉應(今梅州)直隸州。乾隆三年(1738),設豐順縣。潮州府共轄9縣:海陽、潮陽區、揭陽、普寧、惠來、澄海區、饒平、豐順、大埔。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9年直屬廣東省,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后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2月,潮陽屬潮汕專區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于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復屬汕頭專區。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 1983年7月13日,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并,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
1993年4月9日撤縣設為縣級潮陽市。
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
潮南簡介
潮南(Chaonan),廣東省汕頭市轄區。2003年置區,歷代屬潮州。因地理位置位于原潮陽市(縣級)南部而得名,“潮南”一詞為“潮陽南部”的簡稱。潮南區位于汕頭市西南部,東臨南海,西接普寧,南鄰惠來,北與潮陽區接壤。
潮南區全區總面積596.42平方公里,占汕頭市總面積的30%,總人口129萬人(2010年),占汕頭市總人口的24%,轄10個鎮和1個街道,232個村(居)。
潮南區域內海岸線長14.7公里,海域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積38.23萬畝,耕地面積20.82萬畝。城區距離汕頭中心城區34公里、普寧市區30公里、田心高速出入口22公里、廈深鐵路潮陽站23公里。水資源十分豐富,常年降雨量1700毫米,有秋風水庫等7座中型水庫,年蓄水量達1.4億立方米。
潮南區境內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大南山革命遺址,以及鵝地溫泉、翠峰巖、仙湖風景區、沙灘海色等旅游資源。
看了潮南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