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歷史進程簡介
城市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城市化的歷史進程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城市化的歷史進程簡介
演進過程
正常的城市化進程都會經歷從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過程。
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區的過程。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郊區城市化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階層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圍地帶,這就是郊區城市化。
逆城市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區郊區人口向外遷移,遷向離城市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出現了與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動的現象。逆城市化也稱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敗,而是城市化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鄉差別近于消失、形成一體化的基礎上,鄉村、小城鎮的交通、水、電、信息等設施完善,再加上優越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對渾濁空氣、噪聲的大城市居民到鄉村、城鎮暫住、定居,從而導致逆城市化現象,如美國、西歐的一些發達國家,逆城市化現象明顯。
具體表現在大城市中心區萎縮,中小城鎮迅速發展;鄉村人口數量增多,城市人口向鄉村居民點和小城鎮回流。
再城市化
面對經濟結構老化,人口減少, 老城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積極開發市中心衰弱區,以吸引年輕的專業人員回城居住,出現的再城市化。
城市化的簡介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步放開了原有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但是中國城市化的滯后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涵義著手,在對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進行說明的基礎上,討論了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以及影響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幾個問題。就目前而言,刻意引導城市化,并不適宜中國國情。
看了城市化的歷史進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