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漆器歷史演變
大方漆器,是貴州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方漆器歷史演變,希望能幫到你。
大方漆器歷史演變
據史料記載,大方漆器的生產始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襲貴州宣慰使期間,在向朱元璋進貢的“方物”中,就有許多漆器珍品。
清朝民間的大方漆器工藝技術比明代更為完美。道光年間的大方皮胎描金等漆器獨具特色,與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等齊名并載入史冊。
民國時期,大方專門從事漆器工藝的有“萬壽宮”、“義森公”等漆器作坊10多家。其藝人手藝嫻熟,尤以造型、整型技藝為高,質量以型準、縫口密合、做工細致而馳名。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巴拿馬運河開通的萬國博覽會上,貴州大方漆器與江蘇揚州漆器雙雙獲得銀質獎,隨后與茅臺酒、玉屏簫笛并稱“貴州三寶”。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大方境內雖遍布漆樹,但人們并不認識它的用途。一次,大理段皇爺微服出游,途經大方,山道崎嶇,狹窄,竟被漆樹與棕櫚掛住了衣袍,于是引得龍顏大怒,罵那漆樹與棕櫚是“千刀萬剮”的東西。皇帝金口玉牙,后來果然漆樹必遭千刀,棕櫚定挨萬剮。
傳說雖不足信,但生漆確須用刀割破樹身,方可取得,然而割樹取漆得講究方法。《大定縣志》有言曰:“漆樹生山間,其汁可髹物,其實可以作蠟,最切于人生日用之需,惟實則每歲皆結,而汁則必間歲而始割,否則,不惟無汁,反于樹有損。其臭氣甚烈,驟觸之令人痛腫,故衛生家宜遠避之。”
大方生漆產量很高。民國28年(公元1939年)生漆產量就達25噸,解放以后,政府一直重視生漆生產的發展,特別是80年代,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發展較快。1987年,全縣有成熟產漆樹2600萬株,生漆產量超過80噸,占全省生漆總產量的20%,居全省各縣產漆量的首位,在全國生漆主產縣中列居第六位。1991年,生漆產量達90多噸。
《大定縣志》有言曰:“漆樹生山間,其汁可髹物,其實可以作蠟,最切于人生日用之需,惟實則每歲皆結,而汁則必間歲而始割,否則,不惟無汁,反于樹有損。其臭氣甚烈,驟觸之令人痛腫,故衛生家宜遠避之。”
大方生漆產量很高。民國28年(公元1939年)生漆產量就達25噸,解放以后,政府一直重視生漆生產的發展,特別是80年代,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發展較快。1987年,全縣有成熟產漆樹2600萬株,生漆產量超過80噸,占全省生漆總產量的20%,居全省各縣產漆量的首位,在全國生漆主產縣中列居第六位。1991年,生漆產量達90多噸。
大方漆器簡介
大方漆器大方漆器,是貴州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選作“貢品”上京供奉皇帝。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
民間也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裝干鮮果品、蜜餞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間盛極一時。當時古老的大定府城內幾乎家家都會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譽稱。
看了大方漆器歷史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