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博物館簡介
北京民俗博物館是京城唯一一座國辦民俗類專題博物館。館內常年舉辦老北京民俗風物系列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北京民俗博物館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北京民俗博物館簡介
東岳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位于繁華的朝陽門外大街,始建于元代延佑六年(1319),主祀泰山神東岳大帝,占地6萬平方米,古建376間,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宮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東岳廟為國家祀典之所,民間祭祀活動則更為盛大,成為具有豐厚底蘊的民俗文化活動中心,故修復后辟為北京民俗博物館。每逢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本館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北京民俗博物館是了解北京、認識北京的窗口。
東岳廟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后裔張留孫籌資修建的,公元13世紀末期時,張留孫被元朝皇帝封為玄教大宗師、正一教主。后來他決定修建東岳廟,但工程剛開始他就去世了,于是工程就由他的弟子吳全節完成。從1319年開始修建,到1323年竣工,由皇帝賜名東岳仁圣宮,作為東岳大帝的行宮。
東岳廟由正院、東院和西院三部分組成,清朝(1644-1911年)時,東岳廟第17代道士馬官麟又擴建了東、西兩院。現存的建筑,
基本上都是清朝的遺物。正院建筑主要有山門、朗門、岱宗寶殿、育德殿、玉皇殿。
另有廣嗣殿、太子殿以及阜財殿、太子殿。岱宗寶殿兩邊還有三茅真君祠堂、吳全節祠堂、張留孫祠堂、山府君祠堂、篙里丈人祠堂等。再向后有娘娘殿、斗母殿、大仙爺殿、關帝殿、灶君殿、文昌帝君殿、喜神殿、靈官殿、真武殿等。東岳廟是中國道教兩大派系之一的正一派在華北地區第一大道觀。有殿宇600余間。東岳廟主要供奉的是泰山之神東岳大帝。
1995年,東岳廟被辟為北京民俗博物館,這里每年舉行春節廟會,有豐富的民俗表演。
北京民俗博物館概述
北京民俗博物館坐落于北京市繁華的朝陽門外大街 141 號,館址設在集元、明、清古建群為一體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東岳廟,是京城唯一國辦民俗類博物館。 館內常年舉辦老北京民俗風物系列展,每逢春節、端午、中秋等重要傳統節日都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北京民俗博物館機構設置
辦公室:負責全館日常行政事務工作。
展陳部:承擔館藏文物的征集、保管、展示、研究工作。
社教部:負責展覽講解、青少年社教基地輔導等社會宣傳教育,及大型活動的策劃組織和實施。
資料研究室:承擔圖書資料訂購、保管、借閱;業務檔案收集、保管、借閱;網站建設;資料編輯與出版物的編輯。
行保部:承擔全館的行政后勤及安全保衛工作。
北京民俗博物館歷史沿革
元朝創建
東岳廟的創始人就是在元廷顯赫一時的重要人物――玄教大宗師張留孫(1248-1322)。張留孫晚年建立東岳廟,主要原因是見大都未有泰山神東岳大帝之行宮,遂發愿籌資興建。于延佑六年(1319年)自費在齊化門(今朝陽門)外買地,方欲涓吉鳩工,便于至治元年十二月(1322年1月)羽化。留孫雖宣稱自費建廟,不受皇家資助,但他的真實意圖被吳澄一語道破"欽承上意,買地城東,擬建東岳廟。"所以仁宗敕"有司護持,毋得阻撓",給予了諸多方便。
此后嗣宗師吳全節(1269-1346)繼承師志,發累朝賜金,于至治二年(1322年)春建大殿及大門,次年建東西廡及四子殿,并且塑了神像,敕賜額曰"仁圣宮"。泰定二年(1325年)魯國大長公主捐資修建后殿作為神寢。天歷元年(1328年)文宗即位,公主進京朝賀,適值寢殿完工,文宗賜名"昭德殿"。
可以說,東岳廟的創建正是在元代玄教興起的背景下產生的。
明清擴建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正統十二年(1447年)英宗修葺東岳廟,五月開工,八月間落成。完工后,明英宗朱祁鎮親自撰寫《御制東岳廟碑》,將前殿改名岱岳,供奉東岳山神,后殿改名育德,為東岳大帝及淑明坤德帝后的神寢。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乾清宮太監偶因疾感,禱于東岳廟,遂愈。見廟宇頹圯,乃出資命御馬監太監張暹、盧鼎等整修廟宇,八月動工,十一月完工,將大殿、后宮、東西配殿廊廡各殿及神像、祭器整飭一新。又見廟外居民嘈雜,遂建影壁一座,摒除褻穢;還在東廊開鑿水井,以濟行人之渴;續建廟前東西房十九間交與東岳廟道士收管,勒石立碑,作《崇整岳帝司神修蕞續基碑記》。
隆慶三年(1569年),京都善士雷洪、余和、王盤、王敏,督工雷清等領眾捐資重修東岳大帝、七十六司等神像,一年后完工,立碑《東岳廟重新圣像碑記》。
萬歷三年(1575年)八月,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帶領神宗、潞王、公主及諸宮御中貴捐資重修東岳廟,用工一年,建鐘鼓樓,將后臨街房三間,畦地三千余個俱與東岳廟住持高道江。命張居正撰《敕修東岳廟碑記》。1585年,李太后誠獻岱宗寶殿前大香爐,更換了七十六司前所有的香爐。萬歷二十年(1592年),神宗命司禮監太監張誠負責整飭東岳廟,不但在寢殿左右加筑了配殿,在殿后添建了后罩樓,而且添置了廟門前的東西兩座過街碑樓,額曰"宏仁錫福"、"靈岳崇祠",工期用了整整一年。第二年,神宗命王錫爵撰文《東岳碧霞宮碑》。選石"高丈三尺,廣四尺,厚一尺有奇",立于泰山碧霞宮。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內宮監太監馬謙、陳永壽、盧升發愿添建廟前的琉璃牌坊,南北額曰"秩祀岱宗""永延帝祚"。此時,東岳廟的中路部分已經具備了現有的格局。
一年完工
清順治八年(1651年)炳靈公殿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東岳廟因居民不慎而失火,次年(1699年)圣祖動用廣善庫金準備重修。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開工,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完工。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對廟內瓦件和油漆彩畫進行全面修整,歷時一年,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完工。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東岳廟第十七代道士馬宜麟出資修建東廊的春秋殿,將東廊與中院打通。重修西廊之斗姥殿、火祖殿,新建海神殿、倉神殿、在馬道口(今金臺路附近)設立了義園(公墓),重修了芳嘉園的三義廟,還在東岳廟內創辦了義學,收容家境貧寒的子弟入學。至此,東岳廟的基本格局已經具備。
重新開放
1900年,京東義和團在廟內江東之殿前設壇習武。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東岳廟屢遭廟內駐軍的騷擾。時局跌宕,民生凋敝,香火供給不繼,漸趨衰落,僅靠出租房屋維持日常用度。建國前夕廟內已經破敗不堪。一批山西學生到北京請愿,住在東岳廟,將廟里的許多神像推倒砸碎,想從塑像"肚子"里找出些金銀寶貝。其后,朝陽區公安分局和北京市國家安全三局相繼進駐東岳廟。東岳廟就此關閉。沉寂了整整半個世紀。
1957年10月28日,經市人民委員會公布東岳廟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因展寬朝外大街,廟門又被拆掉,此時內部已是荒涼破敗、百孔千瘡了。
1985年以來,朝陽區人大、區政協、全國政協、北京市人大、市政協多次呼吁盡快解決東岳廟保護、開放問題。成立"東岳廟騰退修復領導小組",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籌備工作。
1995年所駐局騰退、搬遷出東岳廟,并于12月18日正式將東岳廟管理權、使用權移交給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又移交給朝陽區文化文物局,由其組建北京民俗博物館。朝陽區政府出資2000萬元進行了古建修繕。
1997年6月,北京東岳廟管理處暨北京民俗博物館正式成立。
1999年春節正式對外開放。
看了北京民俗博物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