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歷史
蚌埠,簡稱蚌,別稱珠城。是安徽省下轄市,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級市,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蚌埠歷史。歡迎欣賞閱讀。
蚌埠歷史簡介
蚌埠,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總人口367.81萬,境內山水相連,四季分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史載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
蚌埠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鐵路、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京滬高鐵、京福高鐵、哈滬高鐵、京臺高鐵的交匯點 。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宿淮蚌都市圈城市,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之稱。
史前時期,今蚌埠(含市區及所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下同)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過今禹會區境內涂山娶涂山氏女為妻,并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今蚌埠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邑地。[1]
秦朝時期,秦王朝建立后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鐘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南宋時期,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分鐘離縣(今鳳陽縣)置懷遠軍和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鐘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后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朝時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屬濠州(治今鳳陽),今蚌埠市區西屬濠州懷遠縣,東屬濠州鐘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宿州靈璧縣、泗州五河、濠州懷遠縣分領。
明朝時期,明洪武年間,鐘離縣先后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鳳陽府懷遠縣,東屬鳳陽府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鳳陽府宿州及鳳陽府懷遠縣、鳳陽府宿州靈璧縣、鳳陽府泗州五河縣、鳳陽府鳳陽縣。濠州先更名臨濠府后更名鳳陽府,全境均屬鳳陽府。
清朝時期,清沿襲明制全境屬鳳陽府,雍正年間泗州脫離鳳陽府,五河縣屬泗州,其余均屬鳳陽府。其中鳳陽縣主簿衙門駐小蚌埠鎮,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后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民國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全境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鳳陽、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后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后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后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1938年鳳陽縣城由府城遷至蚌埠,同時蚌埠又為安徽省會(當時名為鳳陽縣蚌埠鎮)抗日戰爭勝利后,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后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脫離鳳陽縣(府城又重新作為鳳陽縣城),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劃屬蚌埠市至今。
蚌埠歷史文化
蚌埠是花鼓燈、泗州戲、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花鼓燈,有東方芭蕾美譽,流傳在懷遠、鳳臺、鳳陽、潁上等地。泗州戲,又稱拉魂腔,與山東、江蘇、河南一帶的柳琴戲同出一源。鳳陽花鼓戲,又名衛調花鼓、衛調花鼓戲,發源于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鎮。蚌埠不僅是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也是北派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與鳳陽花鼓、花鼓燈并稱鳳陽三花。鳳陽花鼓,主要劇目有《鳳陽歌》、《王三姐趕集》、《孟姜女》等。
五河民歌:五河民歌只要流行與五河、鳳陽、蚌埠及周邊地區,五河民歌發源于五河縣小溪鎮(原屬鳳陽縣)代表曲目有《摘石榴》、《洗白衣》、《打菜苔》等。市標-------《蚌埠之珠》:圖案以“中國蚌埠”英文開頭字母:C“和”B"與一顆奪目的珍珠組合造型,整體還似一個舞動的花鼓燈人形,結合紅色外圍,恰似一輪冉冉升騰的旭日。
《旱船舞》是集多種行船動作、表演、說唱、鑼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表演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不斷創新,豐富了旱船的表演形式,在本地民間藝術形式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它是淮河流域優秀的民間表演藝術之一。
端公腔是以說唱為主要構成部分的曲藝藝術形式,其中又夾雜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剪紙、雜技、武術等表演形式。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驅鬼辟邪的祭祀的活動演變而成,開始只唱宣揚輪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來受戲曲的影響,不斷增加一些娛人民間故事或流傳的戲文,逐漸變成了一種酬神賽會的表演形式。
《錢桿舞》主要分布在城關鎮舊縣社區及周邊村鎮,由于不斷的文化交流,流傳的地區也相應延伸,錢桿舞在鳳陽、泗縣及周邊縣、市也廣為流傳。
《臨北獅子舞》流傳于淮河岸邊五河縣臨北回族鄉,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
泗州戲舊時稱拉魂腔,起源于江蘇梅州(即江蘇省東??h),發展于安徽蚌埠,為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劇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特產
懷遠石榴:據傳從唐代已有栽培,到了清代懷遠石榴已見諸正史,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高、含糖量高,是其顯著特點。
懷遠白蓮坡貢米:白蓮坡貢米產于懷遠縣茆塘鄉(今白蓮坡鎮),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茆塘找郢一帶,但見這里無垠稻田中簇簇白蓮盛開,問一老者得知,此地乃“白蓮坡”,盛產優質大米,色香味美,煮之能挑三層皮。便令取之做粥,嘗之果然味美元比,龍顏大悅,御賜“白蓮坡貢米”,作為進貢皇宮的御米。據史料載:清御膳食譜的“八珍糕”第一位即是芡米。又一傳說至嘉慶年間,皇帝欽定的白蓮坡芡米為貢品,“白蓮坡貢米”由此名揚海內。
沱湖蟹:產于五河縣,屬于長江中華絨鰲蟹系,沱湖螃青背、白肚、黃毛、金爪,具有膏豐肉滿、味道鮮美、入口香甜、營養豐富的特點。
固鎮石雕茶壺:采用產于靈璧縣的磐石(又名八音石)等雕刻而成。其形體古樸淳厚,大小結構與紫砂壺無異。
蚌埠玉雕:系以各種玉石為原料的雕琢工藝品。主要產品有爐、瓶、人物、花卉、鳥獸等五大類、數百個品種,龍頂五環爐、玉雕球、天然瓶、仕女等最為名貴。
笛膜:又稱葦膜(蘆葦空心桿中的一層薄膜),條狀,約為20多公分。
看了蚌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