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歷史簡介
保定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市區內擁有眾多名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保定歷史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保定古代時期歷史
保定在殷商時期為北燕之地,西周至戰國為燕趙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
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來保定成為河北都會, 則保定別稱為上谷。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于清苑縣置保塞軍。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清苑縣更名保塞縣。金保塞縣復名清苑縣,并復置滿城縣。
宋淳化三年(992年),李繼宣知保州,筑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因處于宋遼邊界,宋遼多次在此地戰爭。金末年,保州城在戰亂中成為廢墟。
金天會七年(1129年),于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劃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廟,造園林,修筑土城墻,疏浚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質,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新建的保州城為京師門戶,為燕南一大都會。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1錄事司、7州、8縣,州領11縣,“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決定將國都遷北平(遷都后改稱北京),并將北平行都司更名為大寧都司,遷駐保定,負責京畿附近的護衛與安全。[1]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都督孟善加固城墻,以磚石砌城,筑女兒墻堞口3710雉。
隆慶年間(1567~1572年),張烈文等三任知府將土城逐步改建成磚城,加固并增筑城樓,從戰略防御出發,根據當時條件和地利,確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個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稱。
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駐保定,保定為直隸省省會。保定直隸總督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為京畿重地,元朝設郡明朝建府清朝為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滅亡(1911)直隸總督駐此,一直為河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中心。
保定民國時期歷史
1937年9月24日,日軍侵占保定。
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由天津遷保定,日軍不斷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出動“掃蕩”,殘酷屠殺抗日軍民。日偽還于1944年以保定城關及附近村莊成立保定市,并建立偽保定市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6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保定。
1947年10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開始由保定遷往北平。
保定解放后歷史
1948年11月5日,解放軍圍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駐保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往北平。解放軍隨即入城行政人員也陸續進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為冀中區直轄市。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為省會,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4年,撤縣定縣專區,所屬部分縣劃歸保定專區。
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22縣1市分別合并為保定市、定縣(現定州市)、阜平、淶源、涿縣(現涿州市)、易縣、高陽、徐水、安國、唐縣10縣(市)。
1960年2月,專、市合并稱保定市。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變專區所屬,合并的大縣陸續撤銷。1962年恢復22縣1市建制。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1968年遷往石家莊。
1968年8月18日,保定專區改保定地區,建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區析出,復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
1986年5月7日,增轄清苑縣,保定市轄新市區、南市區、北市區、郊區和清苑縣(現清苑縣)、滿城縣4區2縣。
1987年,撤銷郊區。1994年12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并,組建新的保定市(地級)。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批準保定市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同意撤銷保定市北市區和南市區,設立蓮池區;撤銷保定市滿城縣、清苑縣、徐水縣,設立滿城區、清苑區、徐水區。保定市的行政區劃由3個區、18縣、4個縣級市的格局,變為5個區、15縣、4個縣級市的格局。
保定歷史文化
雄縣黑陶
中華黑陶工藝源于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燦爛歷史。后因青銅器出現被取代而失傳近四千余年。黑陶由原來人們的生活日用品,逐步發展成古樸、莊重、優美、高稚的藝術品,成為古代宮廷和官宦貴族階層所珍愛的工藝品。
曲陽石雕
自西漢始,曲陽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諸物,初為墓碑,后亦用于記事、留言,主要陳列于寺廟,被漢武帝盛贊為“雕刻之鄉”。北魏時期雕刻的佛像、雄獅已形成獨特風格,作品古拙渾樸,體形狹瘦,偏重形似。大唐盛世,佛教盛行,石雕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曲陽雕刻流行圓刀法,人物、佛像造型豐富,衣飾調順、文武有姿,飛禽走獸、花鳥靜物等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玲隴剔透。元代曲陽石雕藝術已享有盛名,作品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奇巧生動,有不少作品成為傳世之作,雕刻藝人楊瓊所作的“一獅一鼎”作為貢品,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贊賞,稱“此絕藝也”,并“將其編籍宮中,督燕南諸路石匠營造大都”,至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仍放射著燦爛的光輝。清末,曲陽藝人劉普治雕刻的“仙鶴”、“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自此有“天下咸稱曲陽石雕”之說。民國中期,幾家較大的私營雕刻廠,如公義興、日新、永新等,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設有銷售點。新中國成立后,曲陽3000多名石雕藝人先后參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的興建及天安門修復等項工程。
定興文化
定興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時屬范陽縣,金大定六年(1166年)始置定興,取大定興盛之意。我國最早的音樂家高漸離,燕國名臣郭隗,東晉名將祖逖,唐朝詩人盧照鄰、賈島,元朝名將、保定府建造者張柔,元朝著名戲劇家、《西廂記》作者王實甫,清末軍機大臣鹿傳霖皆出于此。燕昭王招賢納士所筑黃金臺,荊軻刺秦王時的荊軻渡均在定興。義慈惠石柱和慈云閣是同故宮、長城同期公布的國保文物;賢寓調、民俗“九曲黃河燈陣”、“黃金臺傳說”等成功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戲劇盔頭、賢寓刺繡、琺瑯工藝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定興還是元曲的故鄉,河北梆子、孫式太極武學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曲陽定瓷
隋朝曲陽開始燒制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產,到北宋時期達到鼎盛,以生產宮廷用瓷而著稱,為五大名窯之一。定窯燒制的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凈,薄而時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蘇軾有詩盛譽:“定州瓷甌,顏色天下白”。1999年為慶祝建國50周年,由國際工藝美術大師陳文增創作的“四海呈祥”云龍雕花瓶,刀法以定窯鐫刻為主,立意新奇、高雅別致,被定為國家珍品,由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
白溝泥人
白溝泥塑,俗稱白溝泥娃娃,已有300多年歷史。白溝泥塑以其獨特藝術風格,多次出國展出,并做為國家饋贈、陳列佳品。多年來,“白溝泥人”與“楊柳青年畫”齊名。泥娃娃最早起源于鎮西的北劉莊,在十八世紀末,發端于清乾隆年間,從數家糊口只末技,到風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發展成為北方的泥人之鄉。到清朝末期,白溝的南,北劉莊、轆轤把等村,幾乎家家以此為業。古鎮街干石橋段漸次形成別具特色的泥人市場,產品遠銷華北,口外及東北各地。
易水硯
易水硯產于古易州,相傳始于戰國,盛于唐宋,為中國制硯之鼻祖,歷代宮廷之貢品。弘治《易州志》載:硯石有紫、綠、白、褐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唐朝曾賜易州制硯、制墨大師奚超以國姓,賜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隨后李廷圭又將技藝傳到安徽,再傳入廣東端西,從而帶動了歙硯、徽墨和端硯的發展。到了宋代,易水硯更為趙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宮廷貢品之首。宋代鑒貢家贊易硯:質地堅潤而剛,顏色嫩而純,滑中有澀,澀而不滯筆,澀而易發墨,其色尤艷。明代鑒貢家贊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在清代,柳葉煙、磨盤柿和硯臺并稱“易州三寶”,為清廷貢品。
易縣絞胎瓷
簡稱絞胎,是中國唐代出現了一種名貴的陶瓷品種。它是利用不同顏色的陶瓷泥料進行特定的切疊絞合后再成形,經干燥后燒成的一種陶瓷制品。按絞合方式和混料顏色的不同,可使其構成各類抽象的藝術畫面,且花紋由表及里,內外相聯。它不公僅具有類似寶石的質地,而且具有古樸、高雅、名貴之特征,新穎、美觀、柔和之視覺,堅固細膩、質樸之手感,充分體現出了我國傳統藝術的濃厚民族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一古老的傳統制作工藝在宋代靖康之變后失傳,從而使這一古代陶瓷藝術品在今天極為少見。新的絞胎陶瓷藝術品不但保留了傳統絞胎陶瓷的藝術特色而且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使新品更加豐富多彩。已先后9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
看了保定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