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歷史遺跡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歷史名城,歷史遺跡也有很多,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北京的歷史遺跡。歡迎欣賞閱讀。
北京的歷史遺跡: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北1公里、景山南門對面,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面積達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內(nèi)是周長3公里、高近10米的城墻,城墻四面都有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故宮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南為工作區(qū),即外朝;北為生活區(qū),即內(nèi)廷。其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北京的歷史遺跡: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區(qū)中心,面臨長安街。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當(dāng)時名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并被設(shè)計入國徽。1961年,天安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當(dāng)年承天門遠沒有如今天安門這么壯觀,而只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牌樓,牌樓正中懸掛“承天之門”匾額。此樓于公元1451年毀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時又毀于兵火,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今天的樣式,并改名為“天安門”。
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天安門廣場都會舉行隆重嚴肅的升降旗儀式,對于初到北京的人來說,觀看一場升降旗儀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北京的歷史遺跡:頤和園
頤和園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總面積約290公頃,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全園分3個區(qū)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qū);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后生活區(qū);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fēng)景(參配、圖片、詢價)旅游區(qū)。全園以西山群峰為背景,加之建筑群與園內(nèi)山湖形勢融為一體,使景色變幻無窮。1998年12月2日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北京的歷史遺跡: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八達嶺長城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八達嶺長城是長城重要關(guān)口居庸關(guān)的前哨,八達嶺長城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guān)堅固,八達嶺長城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綿延不絕。八達嶺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不到長城非好漢”,八達嶺長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覽的必到之所,迄今為止,八達嶺長城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等在內(nèi)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達嶺長城一覽這里的山河秀色。
北京的歷史遺跡:天壇
天壇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墻分內(nèi)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墻為弧圓形,南圍墻與東西墻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墻”,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墻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nèi)壇墻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nèi)壇建有祭壇和齋宮,并有一道東西橫墻,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北京的歷史遺跡: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占地350公頃,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chuàng)建和經(jīng)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guī)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shù)的典范”和“萬園之園”。1860年10月慘遭英法聯(lián)軍洗劫并付之一炬。
北京的歷史遺跡:北海公園
北海公園位于北京市中心區(qū),城內(nèi)景山西側(cè),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
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約71公頃,水面占583市畝,陸地占480市畝。這里原是遼、金、元時修建的離宮,明、清辟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
1925年這里開放為公園,是中國保留下來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北京的歷史遺跡級旅游景區(qū)。
北京的歷史遺跡:恭王府
王府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宮廷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橋梁,位于北京西城區(qū)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中國現(xiàn)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代表著中國的王府文化。
恭王府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府在前,園在后。恭王府的開放,早在30年前,就被提上議事日程。1975年,周在病床上,以3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谷牧,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開放問題。
王府占地約3.1萬平方米,分為中、東、西、三路建筑,由嚴格的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府邸不僅寬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規(guī)制。明顯的標(biāo)志是門臉和房屋數(shù)量。親王府有門臉五間,正殿七間,后殿五間,后寢七間,左右有配殿。低于親王等級的王公府邸決不能多于這些數(shù)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顏色也是不能逾制的。恭王府的中、東、西三路各有三個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后兩個院子是人們要游覽的主要區(qū)域。
北京的歷史遺跡:景山公園
景山公園位于故宮北面,地處北京城區(qū)中心,位于北京故城垣南北中軸線的中心點上。為元、明、清3代的御苑。元代前為荒郊野地。金大地年間在附近建太寧宮,鑿西華潭(今北海),在此堆成小丘。
北京的歷史遺跡:雍和宮
雍和宮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內(nèi)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是北京市內(nèi)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舊址原為明代內(nèi)官監(jiān)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l693年),成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
看了北京的歷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