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歷史
濟南,簡稱濟,是山東省省會、副省級市,位于山東省中西部,北臨黃河,南依泰山。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濟南的歷史,歡迎參考閱讀。
濟南的歷史
濟南歷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位于歷城區大佛村,鑿山而成,建于隋代,為山東第一大佛)。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舜(約公元前22世紀)曾“漁于雷澤,躬耕于歷山”。歷山即濟南市歷下區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內還散落有各種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華路”、“舜耕山”等。
進入奴隸社會的商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在城子崖一帶,建立了譚國。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紂)克東夷時甲骨文卜辭中的“濼(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趵突泉,從而把濟南泉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西周建國后,行分封制,濟南地區屬齊國。此時,譚國仍繼續存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剌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一篇有關濟南的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濟南屬齊國,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后,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其時著名的齊晉之戰,即發生在今濟南市北郊馬鞍山一帶。
秦: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建立郡縣制。今濟南市區地屬濟北郡,稱歷下邑。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于東平陵(今章丘區平陵城)。西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濟南郡置濟南國,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濟南歷下區、市中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濟陽以及濱州市鄒平縣等市縣。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濟南王劉辟光謀反被誅,國除為郡。西晉永嘉中,移治歷城縣(今濟南市區)。
東漢,為濟南國。靈帝時,曹操任濟南相,政績頗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濟南多處于戰亂之中。晉永嘉(307~312年)年間,濟南郡治由東平陵移至歷城。自此,歷城便成為濟南地區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濟南郡僑治冀州,北魏皇興元年(467年)復名齊郡。
隋朝開皇三年廢郡,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治所仍在歷城。大業初復置齊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齊郡為齊州,次年置總管府。貞觀元年(627年)撤總管府,貞觀七年又置總督府。天寶年間先后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齊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5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被稱為“文學之國”(濟南二安)、“富饒之地”,為中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
金仍置濟南府,屬山東東路,領歷城、臨邑、齊河、章丘、禹城、長清、濟陽7縣。此時,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濟南成為重要的鹽運集散地,對后世本地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元初改為濟南路,屬元王朝的“腹里”地區,直隸于中書省,領歷城、章丘、鄒平、濟陽4縣及棣、濱2州,棣州治厭次(今惠民縣),轄厭次、商河、陽信、無棣4縣;濱州治渤海(今濱州市),轄渤海、利津、沾化3縣。
金元之際,濟南仍是文化繁榮之鄉。文學家元好問曾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
明初仍為濟南府,屬山東布政使司(簡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濟南,濟南遂成為山東首府,是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駐地。
清仍置濟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濟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濱州3州升為直隸州,新泰、萊蕪、長清,陽信、海豐、樂陵,商河、利津、沾化、蒲臺10縣分屬3州。光緒年間,濟南府仍轄有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陵縣、德平、平原15個縣及德州。明清以來,濟南府一直為山東的治所所在地。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涌入中國,宰割掠奪,濟南亦未幸免。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
城市區域隨之擴大,工商各業有長足發展。1911年末,津浦鐵路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濟南成為南北交通樞紐。
中華民國成立后,改府為道,濟南初屬岱北道,1914年改稱濟南道。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國內建立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之一。
1928年5月3日,日軍在濟南制造了五三慘案,屠殺濟南人民1.2萬,每年這一天,濟南在濟南市范圍內,包括各區縣,都要拉響防空警報,以示紀念。
1938年,日軍侵占濟南后,劃為11個區,稱城內東區、城內西區、城外東區、城外西區、商埠東區、商埠西區、商埠中區、東鄉區、南鄉區、西鄉區、北鄉區。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為11個區,總面積177.62平方千米。
1945年6月何思源秘密入魯,并在9月1日返回濟南。何思源返回濟南后,先是把遠在阜陽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機關遷回濟南,接收了國民黨控制下的山東日偽政權。
1948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
1949年5月改為濟南市。下轄第一至第十一共11個區。1950年改為市區6個、郊區5個。1951年4月17日,撤銷直屬鄉,設立郊六區。1954年合并調整為市、郊各5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共山東員會、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山東省人民政府、政協山東員會、濟南軍區和山東省軍區機關、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均設駐于濟南,濟南繼續保持著山東省的政治、經濟中心地位。
1991年,設立國家級濟南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4年2月,濟南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濟南文化
方言
濟南話屬北方語言,冀魯官話石濟片。而伴隨著城區的拓展,普通話的推廣以及外來人口的擁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語言中,濟南的母語正走向消隱。以致不少土生土長的濟南人都戲稱自己所說的不過是“濟普”(濟南普通話)。原汁原味的濟南話正成為人們留戀的對象。
象征
濟南市市鳥——白鷺
濟南市市樹:柳樹
濟南市市花:荷花
濟南市市鳥:白鷺
飲食
濟南是八大菜系的魯菜發祥地,歷來傳承有序。
泉城大包:選料精細,做工考究,配料豐富有特色,而且味道醇厚,花色品種多。泉城大包97年起就獲"中華名小吃"獎。
名士多烤全羊:泉城“十大名吃之一”,清朝末期即名聲大起。選梁山1歲青山羊,以祖傳秘方烤制,保持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
黃家烤肉:濟南名吃黃家烤肉起源于章丘,以豬肉為主料,秘方配料,用水果樹枝熏烤制成,口味略咸。黃家烤肉有兩種,瘦肉和五花肉(帶豬皮),五花肉肥而不膩,豬皮香脆可口。
天天炸雞:泉城“十大名吃之一”。工藝精湛、風味獨特,得到省內外人士稱道和許多留學生的認同。
奶湯蒲菜:以濟南大明湖出產的一種質地鮮嫩、味道清鮮的蒲菜為主料,加奶湯烹制而成,歷來被人們譽為濟南第一湯菜。
油旋:濟南傳統精細風味小吃。清道光年間,濟南城里就有油旋經營。油旋蔥香濃郁,外酥內嫩,很受歡迎,流傳至今。
燒烤:回民小區、紙箱廠燒烤、啊里吧吧燒烤、一九燒烤、馕食烤吧、好旺角、良田燒烤、新疆食府、草春堂、紫羅蘭燒烤、王舍人、鑫鵬羊倌。
糖醋黃河鯉魚:糖醋黃河鯉魚歷來被尊為山東名菜之首。
濟南甜沫:甜沫也叫五香甜沫,其實是咸的,是選用新鮮上好小米浸泡后磨成小米糊,熬煮時加入花生米、豇豆、紅小豆、粉條、豆腐皮和菠菜等輔料,以姜蔥末“倒熗鍋”,加胡椒粉或“五香面”提味兒,并點入少許香油溢其香氣。
小吃
特色小吃有甜沫、油旋、煎餅、田螺、包子、鍋貼、羊湯、烤地瓜、燒烤、買賣茶等。
史前文化
濟南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現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的遺址,已在境內發現8處,是山東省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
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濟南地區的活動更加頻繁,因而遺留下來分布較廣、數量較多的遺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長清的大柳杭,平陰的周河等,內涵豐富,面積廣大。
與大汶口文化一脈相承的是山東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龍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被命名。通過對城子崖遺址的進一步發掘,發現在龍山文化時期,該處已有一座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城址,其規模居中國已發現的8處同時期城址之首。1961年國務院將城子崖遺址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東地區繼龍山文化之后發展起來的夷人文化。濟南地區已發現該時期遺址達數十處,其中尤以章丘縣境內數量最多,城子崖遺址仍是這一期最為重要的遺址。遺址上的龍山文化城址之內,存在一個面積17萬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這是國內發現和確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
看了濟南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