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讀書方法
朱熹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長,把所有學問融為一體自創一派。凡人者,應當學習圣人的思想和行為,這是朱熹做人的準則,那么朱熹的讀書理論方法又是什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宋朝朱熹生平簡介
他是南宋時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歲,是福建尤溪縣人。他的父親在沒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這樣回復他的:你啊,貧富都這樣,但是你生的兒子堪比孔子。他的父親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門前的兩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現祥瑞之兆,便給他取名熹,意為喜火的意思。
朱熹從小就有過人之處,作學問總會問到根處。四歲時指著天上的星星問他父親星星屬于哪里的?他父親說是屬于天。他又問那么天屬于哪里?他父親蒙住了。兒童時期有他父親悉心教學,不過朱熹的父親在他十歲時就過世了,把他托付給自己的朋友照顧。他父親的朋友對他們一家人很好,還在自己的住處旁特意為他們一家人蓋了一座房子,方便照顧。
朱熹父親朋友對他的影響不少,他接觸了佛、道、儒學。成年以后考中進士做了官,當了幾年官發現目前朝廷推崇的文化使人懶惰,朱熹就棄官拜名人為師尋找超脫之道。他辦了很多的學校,同時專研學問,是第一個把四書結為一體的人。他還創造了理學,他的理又可以解釋為太極。他還寫了很多警示后人如何讀書的金玉良言,這些在他的詩詞中都可以看出。朱熹有圣人之風,被稱為另一個孔子。
朱熹的讀書方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發明的二十四字朱子讀書法是最有影響力的古代讀書方法,這內容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二十四字對后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只要照著朱子的這幾條方法嚴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書中的知識。
循序漸進是朱熹特別強調的一條,讀書一定要從基礎開始由淺入深,切不可馬馬虎虎、急于求成。要根據自身的情況,符合自己的認知規律,逐字逐句反復研究。只有扎扎實實的掌握了書中的基礎知識,才會對書中的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熟讀精思,即讀書不僅要通讀,還要熟練,熟練之后還要會思考,達到眼、腦、心的結合,才會領略書中的要旨,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差不多一個意思。虛心涵泳,即讀書要仔細揣摩書中所表達的意思,遇到不懂得問題,不要隨波逐流,認真思考后,再得出結論,接著對這些問題和答案認真專研,反復咀嚼。
切己體察,即將讀書和自己的經驗、閱歷相結合,將書中的知識和實際相結合。不能將所學知識放在心中,只有運用到生活中才能體現書本的價值。著緊用力,即讀書要刻苦用功,絲毫不能松懈,要有緊迫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庸庸散散。居敬持志,即對讀書這件事一定要誠心誠意的去做,態度端正,堅守原則。還要有遠大的讀書目標,并持之以恒的朝著這個目標前行,不斷學習,不斷學習新知識。
朱熹心性論
在宋朝時期許多繼承了儒家思想的人們都十分喜歡談論心性,但是對于這個問題人們始終都有著不同的說法和簡介,而朱熹心性論和其他人的思想也是十分不同的,盡管后來有一部分人對于朱熹的心性論提出了質疑和不同的看法,但是朱熹心性論在當時還是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可以說對儒家思想的發展都起到了作用,那么朱熹心性論是怎樣的呢?
朱熹心性論分別向人們詮釋了天命和氣質的不同,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之上又分別講述了道心和人心。在他看來人的性開始的時候沒有不善良的,那么人們的感情也應當跟隨本性同時從善,這也就是天命的說法,在按照天命做事情的同時也要抵抗住后期氣質所帶來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從而讓人心可以向道心靠攏乃至重合在一起。這是一套復雜的理論,同時也是一種思想,可以說在朱熹眼中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從儒家的角度來說一直都是十分重視心性論的,這個問題也從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研究和討論,在孟子時期人們就將這個問題放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之上,而朱熹心性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孟子相同的,而且在關于心性這個問題上,二者之間也有著相同的詮釋,朱熹和孟子一樣都認為仁義禮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總之在朱熹的心性論中認為心是十分純粹至善的,同時心也是他所有思想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