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舉制的影響
在我國有一個選人才的方法,延續了將近長達1300多年。這項選拔制度為中國選拔了將近三十到四十萬人才,這些人才分別出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門弟,這項制度的名字就叫做科舉制。那么科舉制的影響有哪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明朝科舉制的影響
明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部分。明朝時期,封建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晚期,受世界其他國家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已經間接的傳入中國,這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是一個發展經濟的好機會。可是因為科舉制度給人們所傳授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導致許多文人只會死記硬背,他們不僅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發展領域,還不能接受這種新的經濟思想。
同時,傳統的思想也束縛著人的天性的發展。當時很多人都比較排斥資本主義來中國發展,這種排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也直接導致了中國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逐漸落后于世界。因為科舉考試的類型的特殊性,參加考試的文人只能認真學習文學知識,因此創造性十分低下。在明朝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從而使得經濟的發展也相對滯后。這是明朝科舉制度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但科舉制度通過選拔的方式,可以將有才能的底層勞動人民挑選出來,改變他們家庭的命運。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民眾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朝廷內部領導人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幾年,就會任用考試合格的文人為官,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朝堂內部腐敗的現象。通過對明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到科舉制度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消極影響。
科舉制的歷史地位評價
說起科舉制的歷史地位要從兩個方面來說,科舉制在中國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出現這一項制度之前中國其實有很多政治制度,但是大部分都是將自己的王位或者是權力繼承給自己的后代或者是自己家里比較信任的人,從來不會像科舉制一樣,將自己的權力繼承給一個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但是自從科舉制出現之后中國的政治體制開始發生了一些變革。并且從那之后中國的選官制度一直沿用的是科舉制。縱觀古今,現在依然存在的高考形式其實也是從科舉制轉化而來的。所以由此可見科舉制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并且一直沿用到現在。這是從中國的歷史角度上來說,科舉制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創舉。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科舉制的歷史地位要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歐洲很多國家例如英國和美國,在選舉以及人員的選舉上都采用的是類似科舉制度的一種制度。其實在很多年之前,他們的傳教士來到中國的時候見到了中國的科舉制度那時候中國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他們的這種方式令傳教士感到非常的欣喜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拔下班人才的方式,于是把這種方式傳到了自己的國家。科舉其實對任何國家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他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
科舉制度被廢除的原因
科舉制度從隋朝產生,之后的歷朝歷代都是采取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科舉制度在中國存活了一千三百多年,最終被廢除,那么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知道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就要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科舉制度自產生以來,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股學習狂潮,社會風氣也變得溫文爾雅。因為參加科舉考試對象不再局限于世族達官貴人,而是全民參與,沒有條件限制,不論是稚嫩少年還是垂暮老人,不論是寒門苦士還是名門望族,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自從實行科考后,為國家招攬了大量優秀人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和后人唾棄的秦檜都是進士出身,為官出仕。可以說科舉制度不僅促進社會風氣良性發展,而且也使得國家安定繁榮。但是科舉制度最終還是廢除了,下面就來說說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雖然每個朝代都是依靠科考來選拔人才,但是每個朝代也都有了自己的發展。最顯著的就是明清科考為八股文。八股文有著嚴格的格式,不允許考生去創新,去思考,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就行了。而且一些人為了能夠做官,費盡一生都在參加考試,好比《范進中舉》中主人公因得知中了,大喜導致暈厥并且瘋瘋癲癲了,因此可以說這時的社會風氣是病態的,而且這種閉塞懶惰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學術文化的發展。
因此封建社會后期,科舉制度不僅阻礙了科學技術的創新,而且還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當西方國家進行著工業革命日漸強大起來的時候,中國人依然拿著四書五經搖頭晃腦。當西方國家強迫打開中國大門時,這時的有識之士才知道國民的落后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