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創立的標志
科舉制度是我國隋朝時期由隋文帝建立體系,隋煬帝發展推廣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它創立的標志是設置了進士科,當時的科舉制度的考核標準還不是很完善,主要分為秀才科、明經科和進士科,這里的進士科就是現在所說的科舉制度創立的標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科舉制度產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產生于隋朝,那么科舉制度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隋朝建立初期,因為是歷經長期戰火摧毀,國家要想安定平穩運行,迫切的需要選拔人才。但是隋文帝楊堅發現前朝前代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有自己的利弊之處。世襲制不能選拔民間優秀人才;九品中正制初期可以為國募集人才,后期世族勢力擴大,嚴重影響阻礙了人才選拔,而且權力分散在士族大家中,不利于國家中央權力的集中。
而且正因為國家大權旁落士族手中,導致了國家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因此隋文帝決定通過一種全新的人才選拔制度為國家挑選棟梁之材。根據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創立了科舉取仕制,這也就是后來完善和發展的科舉制度。那么,科舉制度的產生的原因還有其他的嗎?科舉制度是國家組織考試,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高官貴族,只要有才華,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而且科舉制讓許多人才少了懷才不遇的愁怨。
而且通過科考選拔的人才,直接隸屬于中央管轄,很大程度上促進皇權更加集中。皇權集中,國家也能夠更加安定。這也是隋文帝當初選拔人才,為我所用的意愿。鑒于上面的種種原因,科舉制應運而生,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科舉制度創立的標志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設置了進士科,跟隨一起建立的還有秀才科和明經科,明經科主要考察的是經學和時事實務政策,而進士科除了要考這兩門之外還要考的還有詩詞歌賦,也就是被選拔者的文化素養,也就是說在三科之中進士科的難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選上就意味著自己的學問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狀態,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后人選作進士科為科舉制創立的標志的原因。
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志,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進士科也是緊跟著科舉制度的變化而發展的。隋唐時期的進士科特別受重視,尤其是在唐代的時候。因為進士科的難度最大、選拔人數較少,所以被選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視的,進士科也就成為了三科之首。到了宋朝的時候進士科演變成為了科舉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過考試必須要通過由皇上主持的殿試,最終能否成為第一全憑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見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志的進士科的發展也是緊跟著科舉制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明朝科舉制度的發展
明朝科舉制度有了一個新的發展。明朝科舉制度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級的門檻最低,考試目的是為了從縣里面選拔出有知識的人。這個選拔的過程叫做院視,在這個階段考試合格的學生就是秀才。
第一階段的考試成績一共被分為六個等級,只有成績達到前兩等的考生才能繼續報考下一個階段的考試。在當時,考上秀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特權了,不僅可以在家鄉附近教書,而且還可以免除家中一個人的徭役。秀才見到當地縣衙里的也是不用下跪的。但秀才是不能在朝廷上任職的。
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二個階段是鄉試,鄉試的考試范圍擴大到省,秀才都可以報考。不過鄉試并不是每年都有,這場考試隔三年才舉辦一次,在鄉試中考試通過的文人就是舉人。要是學子在鄉試中獲得一定的名次,就會有做官的機會,不過這個機會非常難得,只有朝廷上的官員去世了,官職空缺出來了,舉人才有機會接替這個職位。
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三個階段是會試,參加會試的都是各個省的優秀學員,競爭非常激烈。通過篩選,最終大約會有300人在會試中脫穎而出。學子通過了這三個等級的考試后,便要參加殿試。殿試中的第一名便是狀元。明朝科舉制度非常嚴格,一個學子如果想要最終站在殿試的考場上,至少也要付出十多年寒窗苦讀的時間,而因為鄉試又是每三年舉辦一次,一旦落榜,考生就又要等待另一個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