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俠展昭是個怎樣的人
展昭字熊飛,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南俠。常州府武進縣遇杰村人氏,自幼習武,善輕功、會袖箭、劍法高超,兵刃為巨闕劍,后在茉花村與其妻丁月華定親時交換了湛盧劍。出場年紀二十多歲,耀武樓獻藝時三旬以內。那么南俠展昭是個怎樣的人?
展昭簡介
傳奇展昭,字熊飛,常州府武進縣遇杰村人氏,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自幼習武,善輕功、會袖箭、劍法高超,兵刃為巨闕劍,后在茉花村與其妻丁月華定親時交換了湛盧劍,武藝高強、性格謙和有禮、胸懷寬廣,為人處事備受稱道。“三俠” 里的“南俠”,出場年紀二十多歲,耀武樓獻藝時年紀在三十以內展昭與包拯相識于包拯進京趕考的途中,在金龍寺兇僧手中救包拯,又在土龍崗退劫匪,天昌鎮捉刺客,太師府刺殺暗害包公的刑吉,功績累累。后經包拯舉薦,被皇上御封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封號“御貓”,在開封府供職。文學人物,歷史上是否有其人還有待考證,但南俠展昭的故事被后世廣為流傳。
人物評價
在古典文學《三俠五義》中,展昭這一人物為人謙和、儒雅、頗有君子之風,并且武藝高強、多次拯救包拯于危難之中,后入開封府供職,與眾多俠士一起匡扶正義,是一個在江湖中和官場內都頗受贊揚的人物。而其性格謙和有禮、胸懷寬廣,為人處事備受稱道。
《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三俠五義》人物雖有“行俠尚義”和“致君澤民”的共性,但又個性分明。白玉堂的心高氣傲,鋒芒畢露;蔣平心機深細,謹慎而又靈活;展昭謙遜平和,謹小慎微;歐陽春深沉老練,直樸豪放;艾虎則粗中有細,活潑可愛;沈仲元忍辱負重,隨機應變;丁氏雙俠,富貴氣象,風流倜儻。”(魯迅)
《論<三俠五義>俠客道德類型的差異性》
從展昭講,他四救包拯,目的并不是榮華富貴,只不過體現了其一貫行依仗義的精神罷了。后來,包拯御前保舉,展昭實在是“盛情難卻”。對于“入朝”雖不愿意,無奈包拯已遵旨宣令,于是只好敷衍了幾句:“惟恐藝不驚人,反要辜負了相爺一番美意。”我們不能只看展昭“在房上與圣叩頭”,而忽略, 這一行為并非展昭本意,而是顧及了包拯情面。……恰恰揭示了所謂“俠客投靠官府”的根本原因,即將俠客與清官結合在一起的不是多大的權勢或某人的命令,而是一種“熱血賣與識人”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取向。
延伸閱讀
雙插子
呂良偉版展昭“雙插子”為武術訓練中不常見之稀少套路。其套路又名“南俠展昭”。其特點是短小精悍,結構嚴謹,動作舒展大方,跳躍旋轉敏捷,身腰隨手腕而轉動,眼神因插尖而運轉,時而長龍裹體,忽而彩蝶紛飛,所謂練拳五要素,“手眼身法步”,要領與技巧,盡體現于套路之中。它不僅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對力量、柔韌、速度、靈敏等身體素質有顯著的提高作用,而且還有一定的實戰意義。
余自幼酷愛武術,師承當年“南京中央國術館”少林門陸林老師,習得此套路且操習有年,深得其中之妙。其拳風格屬南派少林,相傳為前清雍正年間“江南大俠”甘鳳池所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甘鳳池拳法:雙插子(南俠展昭)》作者:胡振國 《中華武術》2001年第1期,第2期,第4期)
陽湖拳
“陽湖拳”原名“常州南拳”,相傳為宋代“南俠”展昭始創于常州,后流傳到江蘇與全國部分地區,為江蘇唯一的地方拳種。年久失傳,經上世紀80年代的挖掘搶救后改名為“陽湖拳”。“陽湖拳”集“南拳北腿”之長,具有“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轉,幅度頗小,快速勇猛,精悍靈巧,近身短打,進多退少”的獨創的武術風格。經過多年的發展,奇特的陽湖拳引得了國內外武術界的廣泛關注,亦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陽湖拳之強勁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