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宋江與湯隆的趣聞
在《水滸傳》中,寨主宋江為何不喜歡“立功心切”的湯隆?這其中到底有什么緣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水滸傳中宋江與湯隆的趣聞,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水滸傳中宋江與湯隆的趣聞:
自古至今,子承父業都是一件令人稱道的事情。
盡管如此,我們仍舊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這種現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祖上家傳,不忍舍棄,就想怎么將老祖宗的東西傳給子孫后代,以便發揚光大,謀個飯碗。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封建社會“世襲”的力量,這有點像俗語里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子孫后代有多么的不肖無能,依靠祖上的恩澤,仍然不失衣食無憂,甚至是榮華富貴。這種現象,如果單純站在社會道德輿論的角度上看,前者令人稱道,后者遭人唾棄。
但事實卻是,這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鬧劇從來都是此起彼伏,也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之所以這么說,不是要全盤否定,一概而論。其實在很多時候,即便是依靠了老子的威望,也仍然有成不了氣候的。對此,民間似乎更有中肯的說法——“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樣的因果輪回,但《水滸傳》中的那個“金錢豹子”湯隆顯然就有著類似的經歷。
要說湯隆,按現在的說法,怎么著也算得上是一個“官二代”了,父親老湯曾經做過延安府的知寨,比當年“小李廣”花榮的職務還要高出半級。不知道這老爺子當時怎么想的,自己做了朝廷的知寨,卻沒有及時安排兒子湯隆進入軍營。或許也曾有過如此打算,只是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因病死在了任上。老爹匆匆走了,湯隆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為了填飽肚子,只能靠打鐵為生。
可能與從小生長在軍營的環境里有關,這湯隆不僅鐵打得好,還從此迷戀上了武藝功夫。后來,趁著打鐵的間隙,又專門為自己打造了一把鐵瓜錘,也就三十來斤重的樣子。沒事的時候,拿起來舞一番,逗逗樂子,練練筋骨。還別說,經此天天練習,那鐵瓜錘練的是越來越好,方圓幾十里無人能敵。如此一來,湯隆就有些忘乎所以了,打鐵的時候也經常心不在焉。
有一天正干活呢,腦子突然又走神了。這里手握著錘頭往下落,腦子里卻想著那鐵瓜錘怎么舞才能更好看些。結果一不小心,打鐵的錘子就砸偏了,通紅通紅的鐵星子濺起來,一下子就蹦到了湯隆的身上,把湯隆燙得是滿身麻點。從此以后,湯隆就有了一個“金錢豹子”的綽號。
卻說這天,湯隆的興致又上來了,撂下手中活計,抓起那把鐵瓜錘就舞了起來。可能是這天情緒有些高漲,舞著舞著湯隆就有些收不住手了,最后一下子將路上的壓街石打了個粉碎,惹得眾人是一片喝彩。見此情形,湯隆更是得意,正在那里吹呢,剛好梁山泊的戴宗和李逵從此經過,看了湯隆的表演,戴宗倒沒說什么,李逵卻忍不住了,伸手就去拿那把鐵錘,嘴上還說了一句“什么鳥武藝,看了倒污眼”。
這一下不要緊,湯隆頓時不干了,說“我借與你,你若使不動,就吃我一頓脖子拳”,李逵也不說話,抓起瓜錘如弄彈丸般耍了一回,然后輕輕放下。再看李逵,端的是一個臉不紅心不跳氣不喘。就這幾下,直接把湯隆給震住了,想平日里都是別人捧著,還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呢。現在看來還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看李逵舞完,湯隆立馬就跪下了——“愿聞哥哥大名”,李逵哪里敢說,只是輕聲說了句:“先到你家去吧”。
到了湯隆家中,幾人互通姓名,湯隆才知道是梁山好漢到了。于是就請求戴宗、李逵帶自己一道上梁山。李逵見他是個打鐵的,山上也用得著,就滿口答應了。上了梁山之后,李逵又及時向宋江做了引薦。宋江想既然有打鐵的技術,那就去負責為山寨打造兵器吧。按說這個崗位也很不錯了,軍工企業,又不用上戰場,一般人想來還沒有那個技術呢。但湯隆干了一段時間之后,就覺得這個工作太乏味。以前沒辦法,為了養家糊口,只能一天到晚和那些廢銅爛鐵打交道。
本想上了梁山會改變這種局面,不曾想還是干了老本行,湯隆越想越覺得別扭。加上后來看其他兄弟躍馬揚鞭,上陣殺敵,湯隆就更是坐不住了,這樣下去還怎么建功立業呢。于是幾次找到宋江要求上前線,宋江只好給他解釋,說了一些諸如“革命分工不同……”之類的,湯隆見宋江不答應,只好又回到兵工廠繼續上班去了。人雖然是回去了,但內心卻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出頭露面,上陣殺敵。
也是湯隆時常惦記,干完活沒事的時候,就經常到中軍大帳附近晃悠。就在有一天機會終于來了,由于梁山大軍被呼延灼的連環馬打敗,正無計可施呢,這時湯隆恰巧從帳前經過,聽了個大概,就立馬闖進帳去,說我有辦法。吳用一聽,就讓他趕緊說,湯隆就說,要破連環馬除非用鉤鐮槍,鉤鐮槍我就會打造,但要使用,必須把我的表哥金槍手徐寧請來。吳用一聽大喜,于是定下計策,先是派時遷到徐寧家中盜甲,引得徐寧前來追趕,然后讓湯隆出面將徐寧賺上梁山。最后,徐寧終于不負眾望,為梁山軍士訓練好鉤鐮槍并一舉大破呼延灼的連環馬。想湯隆本是一個窮鐵匠,平日里也沒少受徐寧的接濟。而到了梁山之后,卻因為急于建功,不惜將自己的表哥都給出賣了,無論如何也都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應該說,在此次大戰中,湯隆是立了大功的。雖然宋江對他的表現很滿意,也想提拔重用,但后來仔細一琢磨,內心卻有些不安起來。想這個湯隆,為了自己的前程,竟然連自己的表哥都能出賣,以后放在跟前,還指不定會出賣誰呢。加上湯隆本就武藝平平,做的都是一些專業技術方面的工作。因此此次大戰之后,宋江還是讓湯隆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繼續為梁山打造兵器。按宋江的想法,這個崗位對于湯隆來說,應是最安全,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后來在英雄排座次的時候,湯隆不僅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重用,反而排到了小霸王周通的后面,可見宋江的別有用心和處處提防。
湯隆,僅僅因為一時的急功近利,卻從此陷入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境地。
自古至今,子承父業都是一件令人稱道的事情。
盡管如此,我們仍舊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這種現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祖上家傳,不忍舍棄,就想怎么將老祖宗的東西傳給子孫后代,以便發揚光大,謀個飯碗。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封建社會“世襲”的力量,這有點像俗語里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子孫后代有多么的不肖無能,依靠祖上的恩澤,仍然不失衣食無憂,甚至是榮華富貴。這種現象,如果單純站在社會道德輿論的角度上看,前者令人稱道,后者遭人唾棄。
但事實卻是,這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鬧劇從來都是此起彼伏,也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之所以這么說,不是要全盤否定,一概而論。其實在很多時候,即便是依靠了老子的威望,也仍然有成不了氣候的。對此,民間似乎更有中肯的說法——“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樣的因果輪回,但《水滸傳》中的那個“金錢豹子”湯隆顯然就有著類似的經歷。
要說湯隆,按現在的說法,怎么著也算得上是一個“官二代”了,父親老湯曾經做過延安府的知寨,比當年“小李廣”花榮的職務還要高出半級。不知道這老爺子當時怎么想的,自己做了朝廷的知寨,卻沒有及時安排兒子湯隆進入軍營。或許也曾有過如此打算,只是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因病死在了任上。老爹匆匆走了,湯隆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為了填飽肚子,只能靠打鐵為生。
可能與從小生長在軍營的環境里有關,這湯隆不僅鐵打得好,還從此迷戀上了武藝功夫。后來,趁著打鐵的間隙,又專門為自己打造了一把鐵瓜錘,也就三十來斤重的樣子。沒事的時候,拿起來舞一番,逗逗樂子,練練筋骨。還別說,經此天天練習,那鐵瓜錘練的是越來越好,方圓幾十里無人能敵。如此一來,湯隆就有些忘乎所以了,打鐵的時候也經常心不在焉。
有一天正干活呢,腦子突然又走神了。這里手握著錘頭往下落,腦子里卻想著那鐵瓜錘怎么舞才能更好看些。結果一不小心,打鐵的錘子就砸偏了,通紅通紅的鐵星子濺起來,一下子就蹦到了湯隆的身上,把湯隆燙得是滿身麻點。從此以后,湯隆就有了一個“金錢豹子”的綽號。
卻說這天,湯隆的興致又上來了,撂下手中活計,抓起那把鐵瓜錘就舞了起來。可能是這天情緒有些高漲,舞著舞著湯隆就有些收不住手了,最后一下子將路上的壓街石打了個粉碎,惹得眾人是一片喝彩。見此情形,湯隆更是得意,正在那里吹呢,剛好梁山泊的戴宗和李逵從此經過,看了湯隆的表演,戴宗倒沒說什么,李逵卻忍不住了,伸手就去拿那把鐵錘,嘴上還說了一句“什么鳥武藝,看了倒污眼”。
這一下不要緊,湯隆頓時不干了,說“我借與你,你若使不動,就吃我一頓脖子拳”,李逵也不說話,抓起瓜錘如弄彈丸般耍了一回,然后輕輕放下。再看李逵,端的是一個臉不紅心不跳氣不喘。就這幾下,直接把湯隆給震住了,想平日里都是別人捧著,還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呢。現在看來還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看李逵舞完,湯隆立馬就跪下了——“愿聞哥哥大名”,李逵哪里敢說,只是輕聲說了句:“先到你家去吧”。
到了湯隆家中,幾人互通姓名,湯隆才知道是梁山好漢到了。于是就請求戴宗、李逵帶自己一道上梁山。李逵見他是個打鐵的,山上也用得著,就滿口答應了。上了梁山之后,李逵又及時向宋江做了引薦。宋江想既然有打鐵的技術,那就去負責為山寨打造兵器吧。按說這個崗位也很不錯了,軍工企業,又不用上戰場,一般人想來還沒有那個技術呢。但湯隆干了一段時間之后,就覺得這個工作太乏味。以前沒辦法,為了養家糊口,只能一天到晚和那些廢銅爛鐵打交道。
本想上了梁山會改變這種局面,不曾想還是干了老本行,湯隆越想越覺得別扭。加上后來看其他兄弟躍馬揚鞭,上陣殺敵,湯隆就更是坐不住了,這樣下去還怎么建功立業呢。于是幾次找到宋江要求上前線,宋江只好給他解釋,說了一些諸如“革命分工不同……”之類的,湯隆見宋江不答應,只好又回到兵工廠繼續上班去了。人雖然是回去了,但內心卻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出頭露面,上陣殺敵。
也是湯隆時常惦記,干完活沒事的時候,就經常到中軍大帳附近晃悠。就在有一天機會終于來了,由于梁山大軍被呼延灼的連環馬打敗,正無計可施呢,這時湯隆恰巧從帳前經過,聽了個大概,就立馬闖進帳去,說我有辦法。吳用一聽,就讓他趕緊說,湯隆就說,要破連環馬除非用鉤鐮槍,鉤鐮槍我就會打造,但要使用,必須把我的表哥金槍手徐寧請來。吳用一聽大喜,于是定下計策,先是派時遷到徐寧家中盜甲,引得徐寧前來追趕,然后讓湯隆出面將徐寧賺上梁山。最后,徐寧終于不負眾望,為梁山軍士訓練好鉤鐮槍并一舉大破呼延灼的連環馬。想湯隆本是一個窮鐵匠,平日里也沒少受徐寧的接濟。而到了梁山之后,卻因為急于建功,不惜將自己的表哥都給出賣了,無論如何也都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應該說,在此次大戰中,湯隆是立了大功的。雖然宋江對他的表現很滿意,也想提拔重用,但后來仔細一琢磨,內心卻有些不安起來。想這個湯隆,為了自己的前程,竟然連自己的表哥都能出賣,以后放在跟前,還指不定會出賣誰呢。加上湯隆本就武藝平平,做的都是一些專業技術方面的工作。因此此次大戰之后,宋江還是讓湯隆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繼續為梁山打造兵器。按宋江的想法,這個崗位對于湯隆來說,應是最安全,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后來在英雄排座次的時候,湯隆不僅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重用,反而排到了小霸王周通的后面,可見宋江的別有用心和處處提防。
湯隆,僅僅因為一時的急功近利,卻從此陷入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境地。
相關資料介紹:
《水滸傳》里號稱地孤星金錢豹子湯隆,湯隆祖宗幾代以打造軍器為生。呼延灼用連環馬打敗梁山人馬,湯隆獻計說徐寧會用鉤鐮槍法破連環馬。吳用派湯隆、時遷到東京盜了徐寧的寶甲賽唐猊。徐寧是湯隆的表兄,中計上了梁山。湯隆打造鉤鐮槍,徐寧教練槍法,梁山人馬大破連環馬。湯隆立了大功,負責梁山軍器鐵甲的打造,是梁山第八十八條好漢。征討方臘時,湯隆陣亡。
湯隆在《水滸傳》中出場較晚。也許是施耐庵覺得水泊梁山的事業還不到能用得起湯隆這么大的鐵匠時候,故而一再地把湯隆的出場往后排。到第五十四回《入云龍斗法破高廉黑旋風探穴救柴進》,湯隆才亮相。湯隆的亮相是借李逵的粗莽而提出的。說的是戴宗、李逵接了公孫勝,離開薊州二仙山九宮縣,到了武岡鎮時,李逵在驛道邊買了一包棗糕,轉身時聽見路旁有人喝彩:"好氣力!"李逵對這種聲音是特別敏感的,就去看,見一個大漢在人圍里舞弄鐵瓜錘。《水滸傳》說:"李逵看那大漢時,七尺以上身材,面皮有麻,鼻子上一條大路。李逵看那鐵錘時,約有三十來斤。"這是交代湯隆的人和武器,當然是一條有鮮明個性的好漢。結識后,湯隆將李逵帶到他家里:"李逵看他屋里都是鐵砧、鐵錘、火爐、鉗、鑿家伙,尋思到:'這人必是個打鐵匠人,山寨里正用得著,何不叫他也去入伙?'"從李逵的心里蹦出這樣的念頭,可見湯隆的上山是梁山事業發展的需要。李逵為梁山真正延攬的人才就只有湯隆一個。這也算是李逵長了一回慧眼。施耐庵把梁山一百單八將每個人的籍貫鄉里都交代得清楚。對湯隆同樣不疏忽。李逵問湯隆姓名,湯隆自述:"小人姓湯,名隆。父親原是延安府知府官,因為打鐵,遭際老種經略相公帳前敘用。近年父親在任亡故,小人貪賭,流落在江湖上,因此權在此間打鐵度日。入骨好使槍棒。為是自家渾身有麻點,人都叫做'金錢豹子。'"說明湯隆的這個鐵匠一是家傳,二是這個家傳不是一般的打??頭、鐵锨的鐵匠,他是專門打造軍隊兵器的鐵匠。這樣的出身和本事就不簡單。而梁山上如果沒有湯隆這樣能為各個英雄好漢打造兵器的鐵匠,那還叫做梁山嗎?這種鐵匠自然與兵器有不解之緣,也有絕技在身。
但湯隆也有他的不良習慣。他離開家鄉是不得已的,按理說他父親得老種經略相公帳前敘用,也肯定為他積攢了一些家底,但因為他好賭博,賭輸了,不得不流落在外。卻也因為流落在外,就碰上了李逵,一邀,就上了梁山。梁山上有些人是不可或缺的,湯隆就是一位。湯隆的上梁山叫我想起我們家鄉的一個老紅軍,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給我們做革命傳統教育,說他參加紅軍,也是因為好耍錢,耍輸了,不能回家,避在外面,在南山根砍柴,碰上過隊伍,就跟著走了。這隊伍就是長征中的紅軍。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到再回轉家鄉時,已經是精神世界完全變樣、面目表情也威嚴莊肅使人敬仰的迥非昔日的"馬司令"了。黨把一個浪子拉扯成了百戰功勛的了,現在想來,還令人感慨萬千!
不久,湯隆就發揮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者,從湯隆跟李逵說走便走,拋棄家什,就可知道湯隆是一個利索人,絕不拖泥帶水,拿得起放得下,對待義氣卻是"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這也是梁山好漢們共同的特征。等到第五十六回呼延灼擺布連環馬,征討梁山泊時,湯隆便獻鉤鐮槍的式樣,請他姑舅表哥金槍手徐寧上山,破了連環馬,首立頭功。
而延安府就是如今的陜西的延安市。曾經一度在清至民國叫膚施,1949年之后就一直叫延安,因為紅軍長征后落腳此城,遂成為著名的革命圣地。
其實,在北宋一代,延安府就一直是宋和西夏、遼交戰的前線,許多軍事將領就出身于此,也是身懷武藝的人物理想的建功立業的邊庭。所以,湯隆的父親在此得到重用,湯隆因此成為陜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