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關于“馬”的趣聞
古典名著《水滸傳》中“馬”的逸聞趣事有不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水滸傳中關于“馬”的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水滸傳中關于“馬”的趣聞:
在《水滸傳》中梁山泊五虎呼延灼因善用兩條鋼鞭,故稱為“雙鞭呼延灼”。他位列是一百單八將中老八。而《水滸傳》中有兩匹名馬,一匹是“照夜玉獅子”,原是史文恭坐騎,后為宋江所擁有;另一匹就是呼延灼所騎乘的“踢雪烏騅”。這里先說說踢雪烏騅馬。
呼延灼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祖籍并州太原,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之第四員。梁山受招安后,隨宋江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多建功勛。班師回朝后,呼延灼被封為御營兵馬指揮使。后來率領大軍,打敗了金兀術四太子,大軍一直殺至淮西,最后呼延灼陣亡殉國。
呼延灼,以其慣用兵器“雙鞭”聞名天下,有萬夫不當之勇。登場于小說第五十四回。當時,梁山軍隊攻陷了高唐州,一時震驚朝野,太尉高俅向宋徽宗趙佶推薦呼延灼為征寇大將,于是,宋徽宗召見呼延灼,因其一表非凡而龍顏大喜,御賜了一匹踢雪烏騅馬給呼延灼坐騎。呼延灼引薦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及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玘為正副先鋒,共同討伐梁山。在《水滸傳》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興三路兵,呼延灼擺布連環馬”一章中,對呼延灼的裝束作了這樣的描寫:“這呼延灼卻是沖天角鐵幞頭,銷金黃羅抹額,七星打釘皂羅袍,烏油對嵌鎧甲,騎一匹御賜踢雪烏騅,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左手的重十二斤,右手重十三斤。真似呼延贊。”
與梁山軍隊接戰后,呼延灼先后與林沖、扈三娘及孫立交鋒,均不分勝負,然而副將彭玘卻為扈三娘所擒,于是呼延灼與韓滔以“連環馬”大勝宋江,又請來炮手“轟天炮”凌振助戰,令梁山軍隊幾度陷于苦戰。可惜后來晁蓋、宋江等先行誘擒凌振,吳用又使湯隆、時遷及樂和用計,請來“金槍手”徐寧,教授梁山軍隊使用鉤鐮槍,大破“連環馬”,結果韓滔遭擒,官軍敗陣。呼延灼獨力不支,就只身逃往青州地面,投奔知府慕容彥達,以圖伺機卷土重來,不料投身青州途中又被盜走了踢雪烏騅,令呼延灼銳氣盡失。
來到青州后,慕容知府請呼延灼助其將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的賊寇剿盡,方肯替其向朝廷保奏免罪。呼延灼于幾場戰役中大敗周通、李忠、孔明等人,又與魯智深、楊志交手,不分勝負,雙方僵持不下。后來孔亮到梁山請宋江引軍來援,吳用設計先擒呼延灼,最后呼延灼于陷坑中被活捉,在宋江的好言相勸之下,正式歸順梁山,重獲踢雪烏騅馬,成為梁山馬軍的一員重要將領。說起來,烏騅馬最早出自于《西漢演義》中楚霸王項羽的坐騎,此馬在項羽時期號稱天下第一駿馬。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這樣的馬有個十分響亮的名號,叫做“踢云烏騅”。
項羽騎著這匹寶馬,巨鹿之戰,九戰九捷,以少勝多;力戰六十多員秦將,項羽槍未點地,馬未倒退半步,曾經身經百戰無有敗績,“數年以來,烏騅所向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但是,令人可嘆的是,后來烏騅寶馬隨項羽死在烏江。就在項羽的最后一次大戰中,當時“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上船,項羽見馬留連不舍,遂涕泣不能言。眾軍士攬轡牽馬上船,那馬長嘶數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因此,這匹馬的義氣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后來郭沫若先生還專門寫了一首七律無題詩來歌頌烏騅馬,“傳聞有馬號烏騅,負箭滿身猶急馳,慷慨項王拖首后,不知遺革裹誰尸?”
后世江南還流傳出一個動人的傳說:安徽馬鞍山就是由此傳說而得地名。說的是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一位船家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用船送到對岸后,便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其身上馬鞍落地遂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東第一山”的美譽。
在“霸王別姬”的故事中,項羽在四面楚歌中,曾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跟隨項羽多年,從沒見過丈夫如此深切悲涼的歌聲,自知與他團聚的時日無多,穿戴起華貴漂亮的衣飾,手持寶劍,邊舞邊歌:“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一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
項羽飲酒消愁,忽然探馬飛報:“大軍壓境,漢軍分四路圍攻。”項羽立即披掛出帳,探馬又報:“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俱已散盡。”項羽情知大勢去矣!他催促愛妃穿戴戰袍,快快隨他殺出重圍,這時候虞子期也來保護大王突圍,虞姬不愿拖累項羽,鎮靜地叮囑丈夫:“此番出兵,倘有不利,且退往江東,再圖后舉,望大王自己多多保重。”于是,趁項羽沒有防備,虞姬抽出項羽腰上佩劍,自刎身死。隨后,便有了項羽自刎江邊、烏騅跳江而死的千古悲歌。
水滸傳簡介: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被后人歸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由被迫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又名《忠義水滸傳》,初名《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于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金圣嘆刪節為七十回本。
《水滸傳》是以宋江起義故事為線索創作出來的。宋江起義發生在北宋徽宗時期,《宋史》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等都有記載。從南宋起,宋江起義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醉翁談錄》記載了一些獨立的有關水滸英雄的傳說,《大宋宣和遺事》把許多水滸故事聯綴起來,和長篇小說已經很接近。元代出現了不少水滸戲,一批梁山英雄作為舞臺形象出現。《水滸傳》是宋江起義故事在民間長期流傳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吸收了民間文學的營養。
《水滸傳》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它產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全書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題材,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悲壯畫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成功地塑造了魯智深、李逵、武松、林沖、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但作品歌頌、美化宋江,鼓吹“忠義”和“替天行道”,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
《水滸傳》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是人類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