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隋朝江湖術士的趣聞
中國歷史上有一批“江湖術士”太牛了,隋朝都被他們忽悠完了,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隋朝江湖術士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于隋朝江湖術士的趣聞:
話說一次唐國公李淵出門散步,突然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十分驚慌地跑到他跟前,倒地就拜,弄得他莫名其妙。
史世良好久才說出話來,說:“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愿自愛,勿忘鄙言。”
李淵一聽,嚇一跳,連忙對他說:“你不要命了,竟然敢說出如此忤逆之言,是不是腦殼沒長對想挪個地方啊?可別連累我啊,我和你往日無怨今日無仇的。”
說完,李淵就一路小跑回了唐國公府,躺在塌上,叫左右退下,心里就開始“胡思亂想”起來。
其實皇帝楊廣對自己這個姨表兄的態度還是很好的,盡管最近一直有一些鬧造反的人被斬殺,何況自己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李淵越想越覺得造反這工作代價太高了,史世良就他媽是一個江湖騙子。雖然我李淵住在太原,但山高皇帝遠;雖然鄰居突厥時不時地來騷擾一下,但是自己那么點慚愧的兵力還是可以應付的。但如果去對抗大隋帝國的百萬雄獅,那就是找死了,還是當好自己的土皇帝吧!
不過,皇位有時真的很誘人!李淵開始糾結起來,這時,又一個大忽悠跳了出來。
此人名叫安伽陀,自認為自己是安邦濟民的經世之才,到處鼓吹自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你別說,還真的讓他忽悠到一個大boss--楊廣。楊廣對他的理論幾乎是深信不疑,認為他能預知未來,能幫助楊家大興,能讓大隋傳世千年。
有時我在想,楊廣這樣聰明的人為什么會相信安伽陀這樣的鳥人?可能是楊廣覺得老楊家“篡位”的事還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必須借助一下超自然力量來為自己老楊家找點借口,這和他老爸想法一樣;又或許是這個安伽陀太能忽悠了吧。
一次,安伽陀裝作十分神秘的樣子告訴楊廣說“李氏當為天子”,勸他務必殺盡天下姓李的。
楊廣一聽,嚇了一大跳,心想:TNN的,趙錢孫李,李姓為百家姓第四大姓,你知道全國有多少姓李的嗎?何況李姓也是名門望族。
大業十年(614年),洛陽街頭開始流行一首叫《桃李章》(又名《楊花落,梨花開》)的民謠。據說它在中國歷史上四大神秘的政治讖言排行榜上是第一位的。
內容是這樣的:“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里。勿浪語,誰道許?”
由于詞曲通俗易懂,洛陽大街小巷到處可見唱著哼著這首流行歌曲的大媽大叔,老人兒童。就像當年的《老鼠愛大米》一樣。
當時楊廣無意間聽到身邊的兩個侍衛空閑時哼唱了一下《桃李章》,不動聲色地將他們除掉。
盡管《桃李章》通俗易懂,但還是有個叫李玄英“文化”人,閑著蛋疼地給它做注解,如下:
桃與逃諧音,逃亡的李姓之人會得到天下。皇帝與皇后迷戀揚州,回不了洛陽。“勿浪語,誰道許”,是“密”的意思。只有秘密,才不能說出來。
按李玄英的意思是,將來的天下的人名叫李密。
可這個李密在哪里呢?楊廣不知道,他只知道李玄英住在哪里,于是將“聰明人”李玄英送上斷頭臺,還誅了他九族。
自從613年李密同楊素之子楊玄感起兵失敗后,李密就東躲西藏的,但那首《桃李章》幫了他很大的忙,很多所敬仰和崇拜李密的人,都會提供給他住宿,這樣一來李密也不用露宿街頭了。當時天下人幾乎都認為李密是真龍天子,于是一些對朝廷對皇帝有意見的英雄豪杰們都去投靠李密。李密也一副死豬不怕滾水湯的姿態,迅速組織起隋末最有勢力也是最有戰斗力的一支起義軍。
然而死去的李玄英不會想到,自己用生命注釋的《桃李章》居然弄錯了。
原來桃是陶的諧音,陶唐是上古時期堯帝的字,堯最初的封地就在“陶”,之后才搬到“唐”,因此后人稱他為陶唐氏。而陶唐的發源地正是李淵的地盤--山西,他的爵位正是唐國公。
不久,全國都流行吟唱《桃李章》,很多人又將它進行了改編,下面介紹幾首:
“李子結實并天下,楊主虛花無根基”。
“日月照龍舟,淮南逆水流,掃盡楊花落,天子季無頭。”
……
這些“流行歌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楊氏的天下將要被真龍天子李氏所替代。
現在,第一個坐不住的人就是楊廣了,他當然不能聽安伽陀的,將天下所有姓李的都干掉,但也必須有所行動。
于是,楊廣就使出殺雞儆猴的招數。
安伽陀當然不好反駁,他的下一個行動目標就是找出有哪些姓李的曾經得罪過自己。
這時,楊廣的親家宇文述直接揭露一個叫李渾的蓄意謀反。
李渾, 關隴大貴族集團成員李穆之子。這個李穆可了不得,他是北周柱國大、大左輔、申國公;隋朝建立后,由于他功勛卓著,又被楊堅封為司空,后又進封太師,位列三公三師。可惜的是,李穆和大兒子不久就相繼去世了。
不過這個李氏與李淵家族的隴西李氏直系沒有太大關系。
到了李渾時,由于他的大哥已死,朝廷不會讓他世襲爵位,他見父親李穆辛苦創下的基業一下子就沒了,心里很是著急。于是他找楊廣的親家宇文述幫忙。
在承諾給一大半家產后,宇文述還真的幫他將事情辦成了:李渾襲封申國公,稍后又改封郕國公,累加光祿大夫,大業九年還遷升為右驍衛大。
兩人都十分高興。宇文述隨即去找李渾要“報酬”。沒想到這個李渾還真不是個混球,他對宇文述提出的這些要求一概不承認。還囂張地對宇文述說,你有字據有憑證嗎?趕快滾吧,要不然我就要將此事告訴皇上了。
宇文述帶著一肚子氣回到府上,自此就跟李渾結下了梁子。
宇文述在這個關節眼上首先誣陷李渾造反,也算是為自己出了一口惡氣吧!
人是找到了,不過輪到楊廣犯難了。要知道李渾屬于關隴貴族集團李姓一支,勢力威望還是很大的, 殺了他,不就意味著要與關隴集團對著干么?可是不殺,那“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言就會越滾越大,到時候造成的局面也難以收拾啊,且李渾手握重兵,有可能造反。想當年楊家的隋帝國也是關隴的宇文家奪來的。
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愿放過一個。
可是,說李渾謀反,可他謀反的證據呢?
李淵的簡介: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 ,唐朝開國皇帝。
李淵出身于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
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后,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后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
義寧二年(618年)農歷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后,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兒子李世民。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上元元年(674年)農歷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農歷二月,上尊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