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殺死三千宮女的原因
朱棣為何要殺死三千宮女?這些宮女犯了什么罪?朱棣殺死三千宮女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朱棣殺死三千宮女的原因是什么,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朱棣殺死三千宮女的原因:
此人雖貴為皇室子孫,但是一直得不到他老爸的看重,這也讓他很郁悶,但在眾人面前從不表露,總是一副謙謙君子的姿態,他老爸可不吃他這一套,任他怎么裝,就是油鹽不進,不帶答理他,對他也是那種愛理不理的感覺,這讓他心里很憋屈,都是孩子,差距怎么可以這么大,后來他老爹死了,這下可是沒人管了,把自己大侄子的位子給搶了,不說,還趕盡殺絕,生怕他回來壞事,我們的鄭大人下西洋就有人說是去找他的大侄子。但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至于這貨殺宮女的事情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吧。然而他為什么要去殺那些宮女的,有什么目的?還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好吧,說心里話,我對他是懷有一定的偏見的,真心不是太喜歡他,是,他是通過各種手段,最后登上了那個皇帝的位置,可是付出了多少人的性命呢,我不否認他的優點,還有功勞,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古今能夠成就大事情的人那個不得有那么點手段呢。為了自己的利益,我們的朱先生也是費了功夫的,自己經營了那么多年,不露聲色的,為的也是有那么一天,然而有他的缺點卻不得不說,人家都說要成事情必須心狠手辣,不能心慈手軟,在他這里,完全印證了這句話,不得不佩服他,對于手下的人心狠手辣,自己則是對周圍的人始終是有一個防備之心,喜歡猜忌周圍的人,包括他的貼身的侍衛宮女,雖然說不能不防著別人害自己,但是他這也太過了,另一方面,心腸狠毒,對于其他人的錯誤也很少容忍。性格比較執拗,也就是有點死心眼。這點跟他老爹很像,殺人從不眨眼,都是瞬間的事情。這樣的性格也給以后的事情的發生留下來隱患。
具體來說,他的性格的不好的地方也是成就了他的地方,歷史上說的在他的有生之年里像這樣大規模的屠殺有很多次,但是有的確實是發生的,可能沒有記載下來或許又是因為什么其他別的原因,總之此人的暴戾程度與古代的許多暴君都差不了多少。
要搞明白他殺宮女的事情,確實有點復雜,但是仔細看來卻并沒有多難以理解,事情的起因很簡單,他剛剛登上大位,國家也很穩定,人們的生活也不錯,于是也像其他的太平的君主一樣,開始享樂,不過這也再正常不過了,一個皇帝,是吧,三宮六院很正常的,此時算是個契機,一位棒子國附近也就是現在朝鮮的一位美女得到了他的心,每天花天酒地的,也挺滿足的。可是這個人啊,就是不安分,天生就不是那安于享樂的人,不然說他更比他的大侄子適合當皇帝呢,這也不算瞎說的,人家確實是有點技能,不然要操持這么一個大攤子,普通人誰行,沒幾個人敢說他能把。
就這樣,逍遙的日子沒過幾天,看北方不太穩定,自己非得親自上場,確實,呆的沒意思了,閑不下來了。那家伙,帶著自己的部隊,人家聲勢本來就大,不過也沒辜負這陣勢,一路殺來很是順利,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打贏了,回家路上自己愛妃卻死了,這讓他心里那是一個苦啊,難過啊,自己的媳婦就這樣死了,主要是還那么年輕,那么漂亮,還沒給自己留下一男半女,就撒手去的了 ,這也太突然了,他是在是一時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就在他萬分傷心的時候,有人給他打了小報告,說是有人毒害他的愛妃,而后正在氣頭上的他,不管那么多了。一氣之下把跟這件事牽連的好多宮女全部殺了,那叫個慘啊。主要還是兩個宮女的矛盾卻害了好多人。事情并沒有結束,而后的一系列復雜的事情都成了他殺宮女的導火索,平時他也是很在乎外人的看法的,畢竟,他是個很檢點的人,當然周圍的人也不可以胡作非為,后宮聽說有人與太監私通,本來吧,是件小事,這種事,古來就有,其實并不新鮮,可他抓住不放,非要徹查,這一查倒好,私通的宮女自殺了,卻查出來一個更要命的消息,宮女們要加害他,這下好了,最后后宮牽連的幾千名宮女全都被殺了。
或許吧,可能還有更多的或許我們不知道的原因,但是事情到了這里,我們也只能是感嘆了。
明成祖朱棣簡介: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今江蘇南京),時事征伐,并受封為燕王,后發動靖難之變,起事攻打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后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并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在文化事業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治,大力擴充國家藏書。永樂四年(1406年),至御殿觀覽圖書,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內經史子集全備否?”解縉回答:“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他又說,士從家稍有余資,便欲購書,況于朝廷?遂召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購訪天下遺書。又指示購奇書要不惜代價,“書值不可計價值,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永樂元年(1403年)命解縉等人編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動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輯古今圖書8000余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于當世”。于永樂六年(1408年)編成,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定名為《永樂大典》。藏于“文淵閣”中,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貢獻。遷都后,在宮內東廡南,又建,“文淵閣”,南京之書,大量北運,把《永樂大典》運至北京后,專貯于“文樓”。使明代國家藏書建設發展迅速。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現僅存世3%。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于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