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與建寧公主的趣聞
吳三桂與建寧公主之間總有說不完的事兒,比如他們關系惡化是為什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吳三桂與建寧公主的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吳三桂與建寧公主的趣聞:
1653年,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為十四額駙馬,并與建寧公主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雖說建寧公主逃離了共侍一夫的結(jié)局,但她的人生結(jié)局更為不幸,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她的公公——吳三桂,這是為什么呢?
吳三桂是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風云人物之一。為大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卻以悲慘的結(jié)局走完了顯赫的一生。但在吳三桂身首異處的背后,還有比他更痛苦的人就是建寧公主。這其中這還得從建寧公主成為吳三桂的兒媳后開始說起。
1653年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之后,建寧公主與駙馬夫妻兩人感情非常和睦。在外人都以為他們的婚姻絕對是幸福美滿的。但是,這只是表面風光,背后無奈,只有建寧公主自己心里清楚。而將她的命運推向絕境的,是1670年朝廷與吳三桂關系的惡化。
1671年是吳三桂的60大壽,朝廷特意頒旨,恩準公主、額駙馬以及他們的兒子吳世霖去云南祝壽。她知道朝廷恩準她去云南為她公公祝壽,名為祝壽,實則肩負起為公公和朝廷之間消除猜忌,立志言和的使命。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建寧公主大禮參拜公婆。
在建寧公主和額駙馬兩人共同規(guī)勸和朝廷的壓力下,吳三桂似乎有了松動的跡象。后來隨著吳三桂的叛亂,建寧公主心里明白她與吳應熊的夫妻生活也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
1674年吳三桂的叛亂,使他的兒子和孫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將他的兒媳推向了生命的絕境。年僅33歲的建寧公主,頃刻間失去了丈夫和兒子,成為寡婦。飽受失去丈夫和兒子的傷痛。
吳三桂簡介: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歷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發(fā)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
后人對于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是兩極化。
大部分人認為,由于他作為漢人,卻與清朝勾結(jié),導致大順政權(quán)及南明政權(quán)等漢人政權(quán)的覆亡,加上曾殺死永歷帝、明朝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因此故經(jīng)常有人拿“現(xiàn)代吳三桂”這個稱號來攻擊對手。
也有人認為,在動蕩的明清交際時代,吳三桂不過是忠于他和他的家族利益行事,所謂漢奸評價實在太過苛刻。更有人指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的吳梅村本人,最后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jiān)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