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親公主的下場
唐朝時期的和親公主下場大多凄涼,真是可憐生在帝王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唐朝和親公主的下場,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唐朝和親公主的下場:
基本上,中國各個朝代都有和親公主,和親是一項久遠的政策.而其中,尤以漢唐和親最為有名。漢朝首創和親概念,而唐朝和親更加廣泛,兩者不同的是,漢朝和親者,為宗室罪臣之女,宮女,使女,幾乎沒有真正公主;而唐朝則基本是真正公主與宗室之女.漢朝和親的即使是宮女和使女,大都會被立為后,甚至大兒子繼承了本國王位,小兒子還可以到別國即位;而唐朝和親公主被處死的,燒死的,被強奸的,被搶劫的,被貶為奴隸的都有。
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就是兩位非常悲情的唐朝和親公主。靜樂公主,獨孤氏。唐玄宗李隆基外孫女。天寶四年三月封為靜樂公主出嫁契丹可汗李懷節。宜芳公主,楊氏,衛國公主之女,唐玄宗李隆基外孫女。天寶四年三月封為公主,出嫁奚首領李延寵。
宜芳公主的和親隊伍路過虛池驛時,公主悲傷難抑,在驛館的屏風上提寫了一首詩:“出嫁辭鄉國,由來此別難,圣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公主要遠離自己親愛的故土,盡管有一萬個舍不得,可不敢說個不字。尤其是宜芳公主索要嫁的人是奚族的首領,這是一個非常野蠻的民族,和唐朝的關系一直非常微妙,公主嫁過去,生活堪憂。據現有的史料可以看出,宜芳公主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女子,可惜生錯的時候,她母親是唐中宗的女兒長寧公主,父親是楊慎交。當時韋后禍亂,韋后、安樂公主被殺,長寧公主被逐出京城,昔日繁華如夢,女兒被皇帝看中,讓她做了公主,充當了和親的替死鬼。
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所處的年代,大唐已經度過了最繁榮的鼎盛時期,李隆基早年勵精圖治的那股勁已經消失殆盡,他正在一點一點敗光自己繼承和發展的盛世,貪圖享樂,任用奸臣,這是世人的悲哀,也直接導致的兩位公主的悲劇。兩位公主嫁過去幾個月后,安祿山為了以邊境的戰功邀寵,屢次主動侵犯契丹和奚的邊境,契丹和奚怒而反叛,因此殺了兩位公主。
戎昱說: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是呀,把國家大事交給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身上,本身就是對這些女孩子的荼毒,老百姓盼的自然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犯大漢者,雖遠必誅。”
和親的簡介:
和親,是指西漢為緩和漢、匈關系,嫁宗室女與匈奴單于。秦漢之際,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勢力空前強大,擁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史記·劉敬傳》)。匈奴貴族為了掠奪財物和奴隸,不斷向外擴地,騷擾漢邊,給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帶來嚴重的威脅。劉邦封韓王信于代,都馬邑(今山西朔縣),以防御匈奴的進攻。
定義1:
當時所謂“和親”是指兩個對立民族停止戰爭,捐棄仇怨,轉而建立和平、友好、親睦的關系.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態,而是經由兩個民族的政治、軍事當局協商并用正式條約(口頭或文字)規定了的一種民族關系形態
定義2:
和親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或同一種族的兩個不同政權的首領之間出于“為我所用”的目的所進行的聯姻,盡管雙方和親的最初動機不全一致,但總的來看,都是為了避戰言和,保持長久的和好
源自: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研究二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崔明德
來源文章摘要:一、中國古代民族英雄的評價標準對民族英雄的評價是學術研究中一個比較重要但又有較大分歧的問題。之所以會有分歧,我們認為,關鍵在于沒有對稱作民族英雄的標準作明確的科學的規定。
定義3:
這里的“和親”是指晉國的中行氏和范氏兩個貴族家族聯合對付梁氏所進行的修好活動并沒有姻親關系.(周禮·秋官·象緊載:“掌蠻、夷、閩、貉、戎\認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愉說焉以和親之
源自:論中國古代和親的類型、特點及其它<民族研究>1995年,崔明德,林恩顯。
來源文章摘要:論中國古代和親的類型、特點及其它崔明德,林恩顯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于西漢,終于清代,但“和親”之名及華夏與夷狄之間的政治婚姻卻出現于先秦;如按歷代史書所載實例劃分,中國古代和親可分為五類,如按聯姻的功能及性質劃分,中國古代和親可分為七類。
定義4:
其一西晉已經出現的把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聯姻視之為和親的認識觀念在隋唐時期已被深化與普遍接受如唐代史學家房玄齡就把匈奴族沮渠蒙遜與鮮卑乞伏熾磐之間的聯姻稱為“和親”.鮮卑族的南涼主禿發烏孤派使者到鮮卑族的西秦主乞伏乾歸處請求聯姻稱為“來結和親”
源自:論隋唐和親的特點<天府新論>1995年,崔明德。
來源文章摘要:論隋唐和親的特點崔明德和親亦稱“和蕃”,自漢迄清,至少有150余次。自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和親”之后,歷代“正史”都留下了珍貴的和親史料,許多史家對和親也作過客觀或比較客觀的敘述和精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