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與武則天的趣聞
在唐朝歷史上,太子李治為何敢大膽調戲后媽武媚娘?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李治與武則天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李治與武則天的趣聞:
唐太宗身體不適,太子李治入奉湯藥,恰好武媚娘侍側,李治見她長得美麗動人,不禁心神動蕩,兩人目光交錯時,武媚面含羞色轉過臉。李治苦于沒有機會與她說句話。一天周圍無人,媚娘奉金盆水跪進,李治手伸進水盆里,把水灑在武媚衣服上,且挑逗說:“乍憶翠山夢里魂,陽臺路隔豈無聞。”媚娘隨即宛爾一笑道:“未漾錦帳風云會,先沐金盆雨露恩。”李治大悅,遂攜她的手,交歡于宮內小軒僻處,極盡繾綣。事后,武媚執衣而泣:“妾雖微賤,久侍至尊,欲全陛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異日居九五,不知置妾身何地耶?”李治解下所佩九龍羊脂玉鉤給她,曰:“即不諱,當冊汝為后。”
武媚就是后來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她的父親武士huò是山西的大木材商,寒門地主出身。他頗好交結,唐高祖在河東時,曾在他家住過。高祖為太原留守,引用他做行軍司鎧參軍。武士huò曾力勸高祖起兵反隋。高祖起兵時,他幫助高祖克服了王威、高君雅的阻難,后來又隨高祖入長安。武德年間,他做到工部尚書,封應國公,從此才成為貴族。武則天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42歲嫁武士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入宮之前,武則天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的少女時期隨做官的父親在四川生活,后來,父親去世,同父異母兄長對她們母女很刻薄,因此武則天在長安和姐妹、母親有過一段很艱難的生活。貞觀十一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安慰母親說:“母親不要難過,女兒得以一近天顏,怎知不是福分呢?”
進宮一年多之后,終于被召入掖庭宮,受唐太宗初次寵幸。被太宗賜名叫武媚。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名“獅子驄”的烈馬,性格暴躁,不好駕馭。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候在側,她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此番言語兇狠殘忍,全然不似出于一位柔弱女子之口,唐太宗也嫌她太過兇狠,頗為不悅。
不幸的是某一年空中出現太白金星,因為古書中也記截“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宮中武性女子只武媚一人。太宗盡管貪戀女色,為了社稷從此絕不接近武媚,將她貶為奴婢,視作妖惑。武媚粗茶淡飯,在屈辱、嫉妒中長大。唐高宗在他當太子的時候,就看中了武則天。在孤寂的生活中,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系密切。李治悄悄將玉墜送與她做定情之物。太宗駕崩后,按照慣例,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們要出家做尼姑,生育過的則要打入冷宮,為死去的皇帝守寡,宮中凡受寵幸的女子全到感業寺削發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武媚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
高宗李治嗣位,到了第二年,太宗的忌日,李治到感業寺里來進香,武則天緊緊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她使高宗又回憶起了先前的戀情,并私下令武則天蓄長發。最后武則天被李治帶回宮中,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宮,并被冊封為才人。她能夠回宮同時還有著另一層復雜的背景,當時王皇后正與蕭淑妃爭寵,決計利用武媚的美貌,轉移高宗對蕭氏的厚寵。遂令武氏暗中蓄發,獻給高宗,封為宸妃。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邊。她能夠“卑詞曲體以事后”,王皇后“數稱其美于上”。永徽三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后增加了一層憂慮。永徽五年,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于皇后與淑妃。
武則天簡介: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祖籍并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結束,唐朝復辟,恢復以神都為東都。神龍元年農歷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后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亦作武照,通稱武則天或武后,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太上皇。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生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十四歲時因長得很美,而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娘。高宗時為昭儀,后封為皇后,又上尊號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于天空之上。于稱帝后上尊號“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輪圣神皇帝、越古金輪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則天大圣皇帝”等。
對于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并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占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于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學家不齒于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