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誰才能擁有“身份證”
中國古代只有什么人才能夠擁有“身份證”?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古代誰才能擁有“身份證”,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古代誰才能擁有“身份證”: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F代意義的身份證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時間。從史料上看,其始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年,寧夏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這便是中國現代身份證的雛形。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只是對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年頭有身份證,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古代的身份證沒有現代這么復雜,還要錄入指紋信息什么的,當然古代也沒有現在這種高科技手段。古代身份證上登記錄入的信息比較簡單,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職”兩項,再細一點,將“單位”加上,不會有“出生時間”、“性別”這些必須的內容。有的甚至連姓名也沒有,就是一個物證。雖然簡單,但它上面也有現代身份證上所沒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職的,則要在上面寫清楚。這種身份證實質是一種“官員證”,寫有姓名的,在卸職后要交出來,作廢中止;未刻姓名的,則傳給繼任者,輪流使用。
古代身份證如此簡單,很容易造假作偽,甚至出現連皇帝都敢騙的現象。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有的會在身份證上特別注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后果,如明朝就規定:“借者與借與者同罪”。沒有相應的身份證而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如混進后宮)、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如謊稱當大官),則要“依律論罪”。除了加強對身份證的管理、核對外,筆者在研究中發現,一般有兩種防偽辦法。一是設置身份證的“防偽標記”。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也沒有現在這么復雜,如魚符類身份證,僅是為它配一個袋子,即所謂“魚袋”。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是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皇帝召見時,你有符還得有袋子。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員的身份證竟然只用當年的“防偽標記”來識別,即只用“魚袋”,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廢棄了。
二是制作不同質地的身份證。即不同級別的人,制作身份證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樣。仍以唐朝來說,制作魚符的材料各不相同: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的身份證,用黃金來做;五品以上官員身份證所用材料是白銀;六品以下官員的身份證,質地則是銅料。魚袋也據此使用相應的金、銀裝飾:三品以上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到唐中宗的景云年間則改為:凡著紫衣者用金飾,凡著紅衣者用銀飾。因為這些身份證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的使用終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身份證制度。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始于何時?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隋唐時期,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實際上,能夠證明一個人身份的東西都可以看成是身份證,從這種含義上來說,中國古代身份證出現時間應該遠遠早于隋唐。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免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于等級身份證,此即《新唐書·車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謂,“以明貴賤,應召命。”這一類身份證中,數魚符最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時間亦久。后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并不改變。
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應該是唐高祖李淵在隋代制度上的一項發明創造。李淵進入長安后,廢除了隋朝那套舊的“身份證制度”,將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銀兔符”,接著又改為“銅魚符”,有交魚符和巡魚符兩種。
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當時的內廷),作為身份證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來使用。左右符的數量多少根據使用者的人數和實際需要來定,不一定對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權利憑證”,可用于調動軍隊、任免官員。
古代的特種部隊歷史:
說起古代所向披靡的特種部隊,如國外的波斯不死軍團,羅馬鷹旗部隊,埃及馬穆魯克騎兵。而中國三國時呂布的陷陣營,曹操的虎豹騎,劉備的白耳兵,諸葛亮的無當飛軍等,這些特種兵個個精挑細選,能以一擋十,令人聞風喪膽。
陷陣營
陷陣營是東漢末期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平日的鎧甲戰具都修繕得精練整齊。每逢戰事,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人們給了他的部隊一個稱號--陷陣營。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
在呂布神勇光環下,高順的光彩暗淡了許多;在呂布戰略眼光下,高順的才能打了個折扣。高順死心塌地地追隨呂布,明知呂布會成不了大事,還常常勸諫呂布說:“凡是破家亡國的君主,并不是手下沒有忠臣和能臣,是因為君主不能用人。每次的言行舉動,都不肯深思熟慮,事后推委于‘失誤’,的這種失誤太多了?!?/p>
陷陣營曾擊敗過擁有關張的劉備,戰斗力可見一斑。
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所組建的一支勁旅,為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帥是王平,最后一任統帥是張嶷。張嶷身先士卒,最后與無當飛軍一起戰陣亡。
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指揮官陳到。陳到,字叔至,汝南人,隨劉備身經百戰蜀國建立后封亭侯,征西,協助李嚴鎮守白帝,《三國志》稱“征南(趙云)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列”。
夷陵蜀軍戰敗,陳到與傅彤斷后,傅彤戰死,陳到率白耳兵數百,幾百桿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耳兵戰斗力可見一斑。這位蜀國猛將在《三國演義》里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于趙云的悍將。
虎豹騎
關于曹操精銳的虎豹騎部隊,我們只能從《三國志》的零星記載中窺得這支神秘部隊的戰斗力。
“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士兵都是從“百人將”中挑選,可見選拔極盡苛刻,使得虎豹騎的成員皆是百里挑一的猛漢,其戰斗力之強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虎豹騎地位特殊,是曹操相府親兵的一部分,是精銳、嫡系、王牌之師,至關中大戰為止尚隨曹操出生入死。不過,此后主要的對內衛戍而非對外征伐,所用皆親隨子弟。最初人數為千余,其人數到曹休時應該還不到二千,曹真時或者有數千之眾。這是根據官職升遷推測。最后,它應該并入魏的中軍和禁軍。其存在時間應該在建安五年后到建安二十一年,可能不到十五年。
驍果軍
驍果軍,隋朝的御林軍,《實錄》記載,皇家近衛,匹配的都是汗血馬,裝備騎槍和馬刀,身穿血色的明光鎧甲,頭戴赤金豹頭盔,左臂上刺有血鷹。
錦衣衛
錦衣衛,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后改“親軍都尉府”。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并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