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的歷史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前534年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此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改革,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AAAA,希望對你有用!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的歷史圖片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的政治改革
古代羅馬王政時代第6位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約公元前578~前534)實行的一系列軍事和政治改革。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廢除原有的三個氏族部落,代之以按地域原則劃分的4個城區(qū)部落和一些鄉(xiāng)村部落。新建的地域部落為行政單位,設有管理機構,負責公民注冊登記、征兵和征稅。同時他對羅馬自由居民進行財產普查,按財產多寡把公民分為5個等級。當時劃分財產等級可能是以土地為標準,后代史家改以錢幣折算。5個等級的財產資格分別為10萬、7.5萬、5萬、2.5萬、1.25萬(一說1.1萬)阿司。第5等級以下的稱為無產者。軍事組織和財產等級密切相關。各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森圖里亞"(Centuria,又譯"百人隊"):第1等級提供98個森圖里亞,其中包括18個騎兵森圖里亞和80個重裝步兵森圖里亞;第 2、3、4等級各出20個步兵森圖里亞;第5等級出30個輕裝步兵森圖里亞。另外,工匠和號手各組織2個森圖里亞,無產者提供1個森圖里亞。合計共193個森圖里亞。不同等級的森圖里亞的人數是不相等的。各等級的森圖里亞分成年輕者(17~46歲)和年長者(47~60歲)兩部分。公民兵必須自備武裝,裝備隨財產等級而有所差別。此外,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還創(chuàng)設了森圖里亞會議。起初這個會議具有軍事性質,后來取代庫里亞會議,獲得宣戰(zhàn)、媾和、選舉高級官員、制定法律和審判等職權。因它以森圖里亞為單位投票,實際上被擁有森圖里亞數目過半的第1等級富有公民所控制。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是羅馬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占有制社會的重要歷史事件。它打破了氏族制的藩籬,按照地域和財產原則劃分公民,吸收大批外來移民為公民,擴大了羅馬城邦公民集體的基礎。同時又擴充和改組軍隊,增強了羅馬的實力。在新建立起來的森圖里亞組織制度中,氏族貴族依然保持特權;但平民和外來人中的有產者得以參加森圖里亞會議和軍隊,獲得一定的權益。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的奴隸制形成
羅馬王政時代的第6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對羅馬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意義十分重大,可以說它使羅馬從氏族公社過渡為國家。除了把原來的3個血緣氏族部落改成4個新的地區(qū)部落,并按照公民財產的多少來劃分五個等級之外,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還創(chuàng)建了森都利亞大會,作為新的公民大會。自從森都利亞大會產生后,原先占重要地位的庫里亞大會在政治上就失去了地位,它所擁有的權利就逐漸轉移到森都利亞大會里。
森都利亞大會實行的是集體投票制。一般來說,森都利亞大會在馬爾斯廣場召開,全體成年人按各級百人隊分別排列站隊。由國王和大祭師長舉行儀式,奉獻豬,牛,羊來祭神,然后再對所議的大事進行投票,如宣戰(zhàn)、議和、選舉等。每個森都利亞只有一票表決權。按照次序先由騎兵隊和第一等級開始投票,然后是后面的等級依次投票,但多數時候未輪到后面的等級投票,事情就定下來了。因為第一等級的公民擁有98個森都利亞,超過了森都利亞總數的一半(總數為193票),他們控制著大會的多數票,如果他們投票內容一致,后面的等級就沒有投票的機會,議事內容立即通過。如果投票內容不一致,再按順序由第二第三等級來投票。因此,有錢的公民在居民總數中雖占少數,但他們在森都利亞大會中卻處于統治地位。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的軍制形成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所劃分的五個新等級也確定了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各等級提供數目不同的森都利亞。例如第一等級出80個森都利亞,第二至第四等級出20個森都利亞,第五等級出30個森都利亞。第一等級中最富有的人還組成18個騎兵森都利亞,各等級的森都利亞都自備武器裝備,第一等級配備全套武裝,第二和第三等級依次減少,第四等級為輕裝步兵,第五等級(無產者)只有投石器。塞爾維烏斯英雄一世,不料死于女婿塔克文的謀殺,當"高傲者"掌握了政權后,羅馬社會混亂,人民紛紛表示對新王的不滿。小塔克文終于被推翻,王政時代結束了,但更偉大的時代--四處征伐而使國家版圖從一個小城邦而變?yōu)榈乜鐨W亞非三洲的羅馬共和國的時代來臨了。
共和國建立后,特別在公元前4世紀,由于戰(zhàn)爭的頻繁和擴大,羅馬軍事制度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傳說此變化歸之于著名統帥卡米盧斯(?~公元前365)實行的改革,其實這些變革并非一人之功和一時之效,而是經歷了長期的過程。大概起初在軍隊中發(fā)放軍餉,并由國家供給武器和給養(yǎng),后來逐漸改進了軍事組織、戰(zhàn)斗隊形和武器裝備。繼而在布匿戰(zhàn)爭中又有多方面的改進,終于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軍事制度。當時羅馬軍隊的基本戰(zhàn)術單位是軍團,通常由4500人組成,包括3000名重裝步兵、1200名輕裝步兵和300名騎兵。重裝步兵為軍團的主力,配備投槍、短劍、大盾、金屬頭盔、胸鎧和脛甲。每個軍團分為30個中隊,每個中隊又分為兩個森圖里亞(Centuria,又譯"百人隊")。中隊按士兵年齡和經驗分成三類:由年輕人和由成年人組成的中隊,各有120名重裝步兵;由老兵組成的中隊,只有60名重裝步兵。戰(zhàn)斗時,年輕人組成的中隊居前,稱為槍兵;成年人中隊居中,稱為主力兵;老兵中隊居后,稱為后備兵。這就是著名的羅馬軍團三列隊法。輕裝步兵和騎兵亦分為小隊,戰(zhàn)斗中輕裝步兵通常配置于軍團前面,騎兵則掩護兩翼。征服意大利后,羅馬軍隊中還有臣屬于羅馬的城邦或部落即所謂同盟者提供的大量輔助部隊,配合軍團作戰(zhàn)。最高軍事指揮權掌握在執(zhí)政官手中。軍團的指揮官是 6名軍事保民官,系由公民大會推舉或由執(zhí)政官委任。下級軍官中最重要的是森圖里奧(Centurio,又譯"百人隊長"),從士兵中挑選任命。羅馬軍紀嚴酷,違犯者受到嚴懲甚至處死。行軍和扎營都作嚴格規(guī)定,宿夜必須挖溝筑墻,建造營地,以防突然襲擊。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的發(fā)展經濟
羅馬本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經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發(fā)展成為環(huán)抱地中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奴隸制帝國,在西方文明史上留下了舉足輕重的一頁。羅馬歷史,一般分為王政時期、共和國時期、帝國時期三個階段。由于羅馬起源時期和王政時期社會經濟沒有確鑿豐富的文獻留存下來,因此將王政時期羅馬經濟概況附在共和國時期之內闡述。
公元前509年,羅馬人驅逐了王政時代的末代暴君塔克文,結束了伊達拉里亞人的統治,王政時代結束了。從此羅馬進入了共和時期,直至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帝制止。自羅馬共和國建立開始,羅馬的歷史便是在平民爭取民主權利的內部斗爭和國家開疆拓土的外部斗爭交織作用下演進的。它先在羅馬公民內部廢除了債務奴隸制度,擴大了平民的政治權力,然后依靠一支強大可靠的公民兵統一了意大利,又征服了西部和東部地中海,成為一個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羅馬擴張、征服的過程一般以公元前146年為重大標志,此前的羅馬共和國為"早期羅馬共和國",此后至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為"晚期羅馬共和國"。
羅馬王政時期的社會經濟概況意大利是古羅馬誕生的搖籃,它位于地中海中部,亞平寧山脈貫穿其南北,所以又稱亞平寧半島。意大利半島東為亞得里亞海,西鄰第勒尼安海,南鄰愛奧尼亞海,北有阿爾卑斯山,從空中俯瞰整個半島,恰似一只靴子踏入地中海。半島北部波河流域,是富饒的沖積平原,中部意大利包括伊達拉里亞、拉丁姆、坎佩尼亞等地區(qū),宜于農耕,南部隔海與西西里島相望,也是農牧地區(qū)。整個意大利半島土地肥沃,氣候溫暖,宜于農業(yè)發(fā)展,地形比較平緩,內部聯系也較方便。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建造的城市
考古發(fā)掘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意大利半島就有居民生活。在羅馬發(fā)祥地拉丁平原,也發(fā)現了不少人類歷史遺存,特別是在羅馬的市政廳廣場和帕拉丁有重大考古發(fā)現,挖掘出了帶門窗的小屋和大量陶器,并有許多墓地存在。但此時羅馬還處在農村聚落狀態(tài),羅馬形成城邦則是在伊達拉里亞人統治時期,也就是王政時代。 傳說羅馬建城之后,曾先后有七王統治(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故稱王政時代。從羅慕洛開始的前四王是王政前期,從第五王塔克文開始,伊達拉里亞人成為羅馬的統治者,直到羅馬人民推翻國君建立共和國為止。現代學者認為羅馬七王傳說,有許多想像不實之處,而從考古發(fā)現來看,后三王也即伊達拉里亞人統治時期,羅馬方由氏族社會進入城邦階段。
伊達拉里亞人在意大利半島較早進入階級社會,創(chuàng)造了當時堪稱先進的伊達拉里亞文明,他們將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傳入羅馬,加速了羅馬的社會發(fā)展。相傳第5,王塔克文在位時,曾大興土木建設羅馬城,讓人修筑下水道排干羅馬山丘間的低地、沼澤之水,然后鋪路建房,成為城市中心區(qū),同時用大塊方石修筑城墻,還修建了大戲場和神廟。考古發(fā)掘說明,公元前7世紀末羅馬社會面貌發(fā)生巨大變化,在羅馬發(fā)現了大型公共工程的遺址,證實了塔克文王朝羅馬城市建設的傳說。 塔克文之后,由其女婿塞爾維烏斯繼立為王。為調整和推動羅馬社會關系的新舊更替,建立國家機構,增強羅馬軍事實力,塞爾維烏斯進行了深入。
在王政時期,羅馬已經出現了專門的手工業(yè)者。伊達拉里亞文化遠遠走在古代意大利人之前,他們會制造精美的青銅器和陶器,有很好的石雕工藝,善于筑城,在建筑中知道利用拱形結構。在伊特拉里亞人的影響下,羅馬的手工業(yè)曾得到了重大發(fā)展。據普魯塔克的記述,國王努瑪曾設立了8個手工業(yè)行會,即笛工、金工、木匠、染匠、靴匠、皮匠、銅匠和陶工的手工業(yè)聯合會。公元前5世紀中期制定的"十二銅表法"中也談到了某些聯合會。聯合會的存在說明了當時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分離。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的手工業(yè)者
城市中發(fā)現的大量工藝制品也證明了,在王政時期便有職業(yè)的手工業(yè)者存在。 羅馬共和國早期的農業(yè)發(fā)展早期羅馬共和國剛剛脫離了氏族社會,早期民主制時代的羅馬公社的許多制度仍有流傳。這決定了共和國早期的經濟特征:國家只是一個小城邦,居民主要是從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農民。 羅馬所在的拉丁平原是一個土質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區(qū),流經拉丁平原的臺伯河灌溉著兩岸的土地,附近維蘇威火山的火山灰是一種很好的肥料。
從整個半島看,北部的波河流域,中部、南部的坎佩尼亞、薩姆奈等地區(qū),都宜于農業(yè)的發(fā)展。意大利農業(yè)一向發(fā)達,糧食充足,在羅馬向意大利及地中海地區(qū)大肆擴張以前,羅馬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一直微不足道,這是羅馬同另一個古典文明希臘社會不同之處。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代的政治制度的完善
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實行奴隸主貴族共和政治制度。由顯貴公民、卸任的高級長官等組成的元老院(后來平民代表也可被選入)行使最高行政權,審查應交公民大會表決的法律草案和對高級長官的提名。日常的行政管理權由從屬于元老院的高級長官掌握。公民大會對法律草案只能通過或否決,不能修改、補充。帝國時期,羅馬實行奴隸主軍事獨裁政治制度。它又分為普林斯制(元首制)和多米那特制(君主制)兩個階段。在普林斯制階段,元首是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雖然共和國時期的國家機構這時仍基本存在,元首仍援用共和國的制度作為行使權力的依據,但元首的權力實際上基于軍隊的支持。所以普林斯制實質上是隱蔽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多米那特制階段,皇帝權力大為擴張,皇帝對臣民有生殺予奪之權,只對"神靈和歷史"負責。
古羅馬的政治思想從淵源上受到希臘城邦政治思想的巨大影響。希臘城邦政治思想產生于城邦政治環(huán)境之中,具有極為鮮明的城市治理的烙印, 受到城邦范圍的局限,基本上是小型城市國家的政治理想和學說。隨著羅馬國家的不斷擴張,大范圍的管轄地域和復雜的人口構成,使得城邦政治的視野日益顯得狹窄,其局限性愈益突出。因而古羅馬的政治思想逐步形成與治理大國相應的學說和思想體系。
早期的羅馬城邦地域很小,成員構成簡單,其政治體制和法規(guī)政策與希臘城邦制度相似。成為大國以后,大量的新領土的居民以及不同地域大范圍流動的人口,均成為社會管理面臨的新問題,需要有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觀念。在這方面,羅馬國家采取了與過去不同的方式。
從城邦演變?yōu)榇笮偷蹏厝粚е抡嗡枷氲木薮蟀l(fā)展和演變。成為大國以后,羅馬人的思想就極大地突破了早期城邦政治的局限。一方面繼承希臘城邦政治思想中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必須突破城邦政治的狹隘的和靜態(tài)的眼光,不分民族和地域統一安排公共生活,建立協調大型國家中社會關系的政治與法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