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頓堡森林伏擊戰的結果及影響
條頓堡森林伏擊戰――日耳曼人的立國之戰。公元9年秋季,日耳曼切魯西部落(Cherusci)首領海爾曼(Hermann, 拉丁文名為Arminius),在條頓堡森林伏擊羅馬軍團3個軍團,共兩萬余羅馬士兵中,只有不足百人生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條頓堡森林伏擊戰的結果及影響,希望對你有用!
條頓堡森林伏擊戰的歷史背景
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的廣袤土地上,居住著一個以游牧,捕獵為生的日爾曼民族。兩千多年前的歐洲中北部,氣候比21世紀寒冷得多。在嚴酷的氣候和惡劣的生存條件下磨礪出來的日爾曼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們意志堅強,耐力驚人,是天生的獵手和戰士。和羅馬的文明世界相比,日爾曼人的社會非常原始。日爾曼人沒有文字,沒有歷史,他們穿獸皮制成的袍子,婦女能織一些粗糙的亞麻布。在整個日爾曼尼亞,只有不足九十個定居點可以勉強稱作是城鎮。日爾曼人住的是名副其實的草房,由原木搭建,干草敷頂,見不到一塊石頭,磚塊或瓦片。日爾曼人通常是家徒四壁,唯一值得一提財產的是他們數目龐大的牛群。
日爾曼男人性情暴烈如火,在和平時期,除了打打獵以外,他們基本不事勞作,整天酗酒解悶,而由婦女和老人承擔起所有的生產活動。一有戰事,他們立刻復蘇,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仿佛沖鋒的號角是世上最悅耳的音樂。日爾曼人原始的生產方式無法供養這么多游手好閑的人,于是很多人加入羅馬軍團當雇傭兵。每到饑饉的年份,日爾曼人就必須大規模遷徙逃荒,因而定期和周邊民族發生沖突。
日爾曼人雖然是典型的蠻族,但卻擁有非常刻板的道德觀。日爾曼人的社會非常尊重婦女,遇到大事婦女都要參與意見。日爾曼人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很注重夫妻之間的忠貞不渝,這和羅馬人放浪不羈的男女關系形成鮮明對比。日爾曼婦女有不輸于男子的堅毅和強悍。她們通常隨軍出征,在營地里為男人們縫衣做飯;無論戰況多么危急,她們都鎮定自若,倘若戰敗,她們會毫不猶豫地自殺以保貞操。羅馬史學家塔西提(Tacitus)評論日爾曼婦女,說她們非常可敬,但一點不可愛。
羅馬名將提貝留,也是未來的羅馬第二位皇帝 - 征服了萊茵河到易北河的廣大地區,作為日爾曼尼亞省并入帝國。羅馬在日爾曼尼亞采取軟硬兼施的政策,對各個部落的貴族加以籠絡,授予羅馬公民權,而杰出者甚至被吸收進羅馬騎士團(Equestrian Order),這是相當高的榮譽。許多日爾曼部落首領就這么被收買,積極和羅馬統治者合作.
日爾曼切魯西部落(Cherusci)首領海爾曼(Hermann, 拉丁文名為Arminius)和他的兄弟就是被羅馬人挑中的少數精英之一。海爾曼年僅二十七歲,通曉拉丁文,曾經加入羅馬軍隊在巴爾干半島作戰,因而對羅馬軍事機器的優缺點一清二楚。他的兄弟被羅馬生活方式的豪華與精致所征服,對羅馬忠心耿耿。海爾曼絲毫不為所動,視羅馬的榮華富貴如同糞土。他心中充滿愛國主義的使命感,苦思冥想尋求一個掙脫羅馬枷鎖的良方。機會終于來了,提貝留突然調離日爾曼尼亞。提貝留精明強干,對日爾曼人的習性了如指掌。他對日爾曼人的監控滴水不漏,讓海爾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的離去使很多日爾曼人松了一口氣,而新任總督瓦盧斯的疏曠給了他們不少活動空間。
條頓森林之戰
羅馬大軍在秋季連綿的大雨中邁上了海爾曼為瓦盧斯所指明的"捷徑"。羅馬人的行軍路線起初還都是平原,但漸漸地勢開始起伏,泥沼開始遍布,讓羅馬人每前進一步都要費盡力氣。當然,最后他們還是踏進了海爾曼為他們圈定的死亡之谷――條頓堡森林(Teutonburg Forest)。條頓堡森林是一塊高地,它位于今德國下薩克森州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交界處,介于奧斯納布呂克和比勒菲爾德這兩座后來興建的大學城之間。其中河谷縱橫。地勢起伏很大,不少地段道路在峽谷中穿行。這里生長著高大茂密的橡樹林,灌木很少,人馬可以在林中穿行無阻。進入條頓森林以后,道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泥濘。瓦盧斯大軍的隊伍漸漸越拉越長。就在大軍疲憊不堪之際,隨著一聲雄渾的號角,日耳曼人的攻擊開始了。無數的弓箭和彈子從道路兩旁的樹林里射出,毫無防備的羅馬士兵紛紛倒下。受到突然襲擊的羅馬士兵沒有慌亂,他們迅速豎起盾牌,收縮隊形,企圖組成方陣迎敵,但是這里根本沒有空間給他們組成任何慣常的戰斗隊形。羅馬大軍且戰且行,終于到達一塊比較開闊平坦的地方,瓦盧斯下令扎營。于是羅馬士兵冒著箭雨迅速修建起一座標準的羅馬營壘,據壘堅守。入夜,日耳曼人退了回去。第二天清晨,羅馬軍團在大營外組成戰斗隊形,想和日耳曼人決戰。海爾曼約束部下,決不出戰。不得已,瓦盧斯只好下令撤營,繼續前進。這回日耳曼人沒有再襲擊他們。瓦盧斯大軍蹣跚而行,來到一座峽谷之前。海爾曼事先讓人砍倒了幾十棵大樹,擋住了羅馬人的去路。羅馬工兵忙碌半天,勉強清理出一條小徑,雖然能容羅馬士兵通過,但那些馬車就只能舍棄了。得到丟棄馬車的命令,羅馬士兵立刻離開自己的隊列,爭先恐后地爬到馬車上去取自己的貴重物品,完全不顧長官的呵斥,片刻之間羅馬大軍亂成一團。海爾曼看到時機已到,下令總攻。在雷鳴般的吶喊聲中,日耳曼人象山洪爆發一般從森林里沖了出來,海爾曼帶領一批勇士揮舞著寬刃重劍沖在最前面。被金銀細軟壓彎了腰的羅馬士兵被一片一片地砍倒。瓦盧斯看到事情不妙,下令撤退,但來時容易去時難,羅馬軍隊此時被分割成幾部分,羅馬士兵僅僅是靠著常年艱苦訓練形成的本能,組成形狀各異的密集隊形,且戰且退。 日耳曼人的沖擊一波接一波,漸漸越來越多的羅馬士兵倒在泥淖里,羅馬軍團的隊形變得越來越松散。落單的羅馬士兵根本不是日耳曼人的對手,幾乎全部被屠殺,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絕望的瓦盧斯害怕被日耳曼人俘虜,自殺身亡。剩余的羅馬士兵依然相當頑強的戰斗,一幫老兵在一個小山丘上組成一個環行防線,打退了日耳曼人一次又一次的沖鋒,一直堅持到天黑。這些人挖的防御工事和塹壕,到今天還依稀可見。到傍晚時分,戰斗已經基本結束了。兩萬余羅馬士兵中,只有不足百人生還。兩萬多個頭顱被懸掛在條頓堡森林大道兩側的樹梢上,直到離戰場50千米外的地方,都能發現他們被剝得精光的尸體,其狀慘不忍睹。自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會戰以來,羅馬軍團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破滅。直到今天,地圖上顯示的一些地名,比如"勝利場"( das Winnefeld), "白骨巷"( die Knochenbahn),和"殺戮谷"( der Mordkessel),都還能讓人回想起當初那場可怕的殺戮。
條頓堡森林伏擊戰的歷史影響
是役,羅馬三個精銳軍團全軍盡墨、震動天下。無堅不摧的羅馬雄師居然被北方蠻夷成建制地殲滅。邊關急報傳到京城羅馬,奧古斯都大帝,這個當之無愧的萬王之王失態了。他扯爛自己的長袍,以頭撞墻,撕心裂肺地喊出了西洋軍事史上的千古名言:"Varus! Give me back my legions!"(瓦盧斯,把我的軍團還給我!)喪師辱國已是可恨之至,更讓奧古斯都感到恐懼的是,在羅馬和北方日耳曼人之間的屏藩已經毀滅。如果日耳曼人乘勝追擊,那么他的手無兵可調,萬國之都的羅馬將再次面臨過去另一個蠻族高盧人兵臨城下的窘境。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海爾曼也不是那種"既得隴,復望蜀"的人,因此日耳曼人并沒有打過來。此后羅馬軍隊為了復仇幾次渡過萊茵河,入侵日耳曼尼亞,和海爾曼的聯軍互有勝負,但始終未能重新征服這個桀驁不馴的民族。從此羅馬帝國同日耳曼人劃河而治。羅馬帝國北部的領土擴張到此為止,以后的四百年都是在努力守城而已。
經過這次歷史性的戰役,日耳曼人贏得了獨立,日耳曼人也因此被人稱作條頓人(Teutons)。他們避免了和希臘、迦太基、埃及一樣的命運,免遭了羅馬的同化。所以稱此戰為日耳曼的立國之戰一點也不過分。后來,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腐化墮落,日耳曼人的實力越來越強,攻守易形了。后來竟發展到羅馬帝國需要依靠日耳曼人的雇傭軍來抵抗日耳曼人的入侵的地步,終于導致了帝國的衰亡。而日耳曼這個充滿野性而又生機勃勃的民族,終于在歷史舞臺上開始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人民不會忘記英雄,1875年,一座巨大的海爾曼雕像在條頓森林豎立起來,這座雕像至今仍然完好,供無數后人憑吊。
條頓堡森林伏擊戰的戰役評價
新總督繼任了,此公飽讀詩書,博聞強識,喜歡辯論哲學問題和處理法律糾紛,是羅馬上層人物的典型代表。但也有羅馬貴族的通病:驕奢淫逸。上任之后,軍營里便武備廢弛,妓女成群結隊,整天鶯聲燕語,淫亂不堪。日耳曼人認為自己神圣的土地被羅馬人弄得污穢不堪,覺得是奇恥大辱,個個心懷憤恨。海爾曼乘機四處合縱連橫,逐漸統一了各個部落的共識,準備起事。但是起事并非易事,因為瓦盧斯雖然是個紈绔公子,可他下屬的三個軍團共計兩萬多人的部隊可是前任總督一手調教出來的鐵血雄師,不可小覷。海爾曼思前想后,硬碰硬肯定不行了,只有用詭計了。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取得瓦盧斯的信任。于是海爾曼和其他部落首領經常前來拜見瓦盧斯,表示臣服。他們投其所好,請瓦盧斯仲裁各部落的糾紛。瓦盧斯果然中計,興致勃勃地按照羅馬法的慣例一一決斷,炫耀他的學識和口才。瓦盧斯心想:"爾等蠻夷,也傾心教化,也還算孺子可教也。"他逐漸對海爾曼產生信任,時機慢慢成熟了。
秋季到來了,瓦盧斯像平常一樣在大營里左擁右抱、樂不可支。突然,伺侯來報:"稟大帥,北方的日耳曼蠻夷反了!"瓦盧斯勃然大怒:"大膽蠻夷,吾來此廣施恩德,讓蠻荒之地共沐皇恩,居然還有化外之民膽敢犯上作亂。吾即刻發兵,讓彼等雞犬不留!"當然怒歸怒,他畢竟剛到任,花在女人身上的時間又比其他事情多,所以對日耳曼地區的地形道路很不熟悉。于是他便去請教他最為信任的日耳曼人海爾曼,海爾曼理所當然地為他選擇了一條不歸路(其實這次叛亂壓根就是海爾曼所導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