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簡介
引言:斯圖亞特是第一個成功統治英倫三島上蘇格蘭王國、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王國的王室。但其統治實際上不太穩定,經歷數次革命,兩位君主被革命所推翻。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簡介
斯圖亞特王朝(英語:The House of Stuart,蓋爾語:Siol Na Stiubhartaich),初名為斯迪瓦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斯圖亞特家族起源于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
斯圖亞特家族起源于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12世紀初,斯圖亞特家族遷居英國,該家族的一名成員被蘇格蘭國王任命為宮廷總管“斯圖亞特”,此后,該家族世代繼承這個職務,即漸成其姓。14世紀初,斯圖亞特家族的瓦爾特和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的女兒結婚,其子在1371年繼承羅伯特一世為蘇格蘭國王,即羅伯特二世。斯圖亞特家族開始統治蘇格蘭。1503年,斯圖亞特家族的詹姆士四世與英國國王亨利七世的女兒結婚。其后裔斯圖亞特家族的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繼承英國王位,成為英王詹姆士一世(1603~1626年在位)。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光榮革命”后,斯圖亞特家族的瑪麗和丈夫統治英國,他們死后無嗣,王位由瑪麗的妹妹安妮繼承。1714年,安妮去世,無嗣,英國王位傳給斯圖亞特家族的遠親德意志漢諾威的喬治繼承,是為喬治一世,漢諾威王朝開始統治英國。
斯圖亞特王朝
斯圖亞特是第一個成功統治英倫三島上蘇格蘭王國、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王國的王室。但其統治實際上不太穩定,經歷數次革命,兩位君主被革命所推翻。同時由于斯圖亞特王室的天主教背景,導致新教徒為主的英格蘭民眾經常質疑君主的宗教傾向,令英倫三島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不少。不過,這些因素促使英國議會權力愈來愈大,令英國最早成為議會制國家,也使英國的民主步伐領先于歐陸諸國。
首見經傳的斯迪瓦特家族成員是法拉爾德一世(Flaald I the Seneschal)。他是公元11世紀法國布列塔尼的地方貴族,是當地多爾及科堡領主(the Lord of Dol & Combourg)的追隨者。法拉爾德其后獲得世襲尚膳(Dapifer)這一虛職。后來法拉爾德一世的孫子,法拉爾德二世決定舉家遷往大不列顛島,以示支持英王亨利一世。此舉開啟了這個家族的新一頁。
王朝終結介紹:
斯圖亞特王朝-安妮女王威廉和瑪麗也無子女。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時,由瑪麗二世之妹安妮女王繼位,雖然安妮生過12個子女,但只有一個孩子活過11歲,其他均沒有活過嬰兒期,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將安妮信奉天主教的同父異母弟弟詹姆斯排除出繼承人之列,而他排在50位以外的親屬,年老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嗣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現今的英國女王是他們的女嗣后代。漢諾威王朝喬治一世的母系祖先來自斯圖亞特家族。詹姆斯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出嫁波西米亞,成為波西米亞王后,其女索菲亞出嫁漢諾威成為漢諾威女公爵(公爵夫人),其子漢諾威的喬治,以最近的新教后裔身份繼承了英格蘭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