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人物介紹
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興起后,莎士比亞風靡歐洲.雨果、司湯達等人在和古典主義斗爭中,都是高舉莎士比亞這面旗幟,鼓吹莎士比亞精神。
莎士比亞人物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在歐洲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勒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稱戲劇史上四大悲劇家。
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161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以及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蘭中部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商人家庭。少年時代曾在當地文法學校接受基礎教育,學習拉丁文、哲學和歷史等,接觸過古羅馬劇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輟學謀生。莎士比亞幼年時,常有著名劇團來鄉間巡回演出,培養了他對戲劇的興
威廉·莎士比亞趣。1585年前后,他離開家鄉去倫敦,先在劇院打雜,后來當上一名演員,進而改編和編寫劇本。莎士比亞除了參加演出和編劇,還廣泛接觸社會,常常隨劇團出入宮廷或來到鄉間。這些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莎士比亞
他一生寫了許多劇本和詩歌,流傳下來的有三十七部戲劇、兩首長詩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在莎士比亞的早期創作中,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逐漸形成,出色地反映了英國社會五光十色的畫面。《羅密歐與朱麗葉》反映了人文主義者愛情理想和封建惡習之間的沖突,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個性解放的思想。同期的《威尼斯商人》則尖銳地諷刺了高利貸商人極端利己的本性,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莎士比亞創作高峰的標志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其中《哈姆雷特》堪稱世界最佳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復雜的文學典型之一。莎士比亞晚年轉入神奇劇的創作,寄希望于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作品有《辛白林》、《暴風雨》等。
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特色主要在情節的生動性與豐富性的完美結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時又有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作品思想通過情節人物自然地表現出來。莎士比亞還是語言的大師,他吸收人民的語言、以及古代和當代的文學語言,運用得得心應手。劇中時用散文,時用詩體,毫不刻板。莎士比亞被同時代的戲劇家稱之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也把莎士比亞譽為“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特點: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于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并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詩意和哲理著稱。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臺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象來彌補舞臺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里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人物評價:
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興起后,莎士比亞風靡歐洲.雨果、司湯達等人在和古典主義斗爭中,都是高舉莎士比亞這面旗幟,鼓吹莎士比亞精神。雨果說“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德國的狂飆運動也是高唱著莎士比亞的贊歌,舉著他的旗幟前進的。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于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只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巴爾扎克、迪更斯萊、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亞作品為榜樣。普希金認為莎士比亞具有一種與人民接近的偉大品質。杜波羅留波夫把莎士比亞看作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說他“指出了人類發展新的幾個階段”是“人類認識的最高階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現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別林斯基對莎士比亞更是有著無限崇拜。他在《文學的幻想》中寫道:“莎士比亞——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亞——對地獄、人間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過了他的靈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脈搏的躍動。他的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包含著整個現在、過去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