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元成宗
元成宗鐵穆耳,原名孛兒只斤·鐵穆耳,元朝的第二位皇帝,關于這位元成宗的簡介,以及他的一生有哪些的故事,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看一看。
元成宗鐵穆耳---人物簡介
孛兒只斤·鐵穆耳(1265~1307),元朝第二代皇帝。蒙語稱完澤篤皇帝(Öljeitü-qahan)。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真金第三子,母弘吉剌氏伯藍也怯赤,又名闊闊真。
元成宗鐵穆耳---生平經歷
為培養儲君的各方面才能,忽必烈派鐵穆耳統兵討伐叛王哈丹,接著又派他鎮守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后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掌管北方防務。同時派開國四杰之一博爾術之孫、御史大夫玉昔貼木兒做他的助手。在玉昔貼木兒請求之下,忽必烈將原來屬于真金的印璽皇太子寶授給鐵穆耳,間接表明了傳位給他的意圖。鐵穆耳在東北與和林的經歷,使他與精銳的北方駐軍結下了特殊關系。這一關系成為他和他的后裔登上帝位的重要保證。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忽必烈逝世。至元三十一年農歷四月十四日(公歷1294年5月10日),鐵穆耳從和林到達上都(今內蒙古多倫東北),在重臣伯顏、玉昔貼木兒的支持下,由宗室諸王會議推立為帝,是為元成宗。成宗在即位詔書中宣布自己將奉行先朝的成規,但實際上還是對忽必烈晚年的一些政策做了調整。中書右司員外郎王約的上書則較為具體地表達了成宗的守成政治方針。王約建議在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停止所有非急需必需的土木工程,免除歷年積欠的賦稅,重新核實納稅的民戶,以減輕民眾負擔,與民休息;同時設立義倉,賑濟貧苦孤獨之人,開放打獵等禁令,實行有利于農業的措施,以安撫民眾,發展生產。在政治上,整頓吏治,打擊貪污受賄,革除多年的積弊;慎重地選擇官吏,尤其要慎重地選擇直接治理民眾的府、州、官;重新修訂律令,嚴明賞罰;裁減多余的官吏,精簡機構;減省煩瑣的條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以提高辦事效率。在對待周圍鄰國關系上,不要斤斤計較于要求別人朝貢,甚至為此動武,應該以恩德招抵遠方之人。此外,王約還主張辦好學校,以培養人才,以及朝廷上下都應該了解民情等等。王約的建議實際上成為成宗一朝,特別是元朝前期的施政大綱。
成宗即位后,對中央人事沒有做大調整,仍然任用中書右丞相完澤、平章布忽木等執政,繼續實行世祖末年的減免賦役、賑濟災民等寬大的政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六月,成宗下詔減速免所在本年包銀、俸鈔,以及內郡地稅和江淮以南州縣當年的一半夏稅。后來又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元貞元年(1295年)下詔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營建,免除本年五月以前積欠的錢糧。元貞二年(1296年),要求權貴豪紳交納所隱匿的江南田租,以減輕小民負擔。大德二年(1298年),因水旱成災,下詔減免受災郡縣當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災嚴重地區全部減免,老弱殘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戶免除三年差稅。同時,停止了當年的一切土木工程。第二年,成宗派使節巡視各地,了解民間疾苦。免除當年內郡包銀俸鈔和江南夏稅的十分之三。在減輕民眾負擔的同時,成宗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員鼓勵農桑,發展生產。
為了保障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成宗一即位就下詔罷征安南(越南中北部古國),寬宥其抗命之罪,釋放了扣押的安南使節,開始著手緩和與周邊各國的關系,放棄了忽必烈動輒征戰,繼續擴張的政策。對待貴族官僚則采取恩威并施的方針。一方面多次賞賜諸王、公主、駙馬,增加官員俸祿。一方面厲行整頓吏治,約束權貴。例如,成宗即位的第二個月便下詔各道廉訪司及時追查轉運司官員欺隱奸詐的案子,以防止管財政的官員貪污中飽。同年十月,要求中書省臣約束屬宮官,凡對公事敷衍塞責者處以笞刑。元貞元年(1295年)七月,下詔告誡全體官吏,有再犯貪贓之罪者,罪加二等,從重處理。不久,又將對貪贓罪的處理改為罪加三等。十二月,下詔禁止諸王擅自干預地方行政。
成宗的上述經濟、政治措施基本能夠貫徹到底。大德六年(1302年),江南朱清等貪污賄賂案被揭發出來,牽連了一大批官員,促使成宗再一次下決心查處貪污官員。當年僅七道奉使宣撫官查處罷免的貪官污吏就有18473人之多,查出贓款15865錠,審理冤案5176件。大德八年(1304年),成宗下令天下官員體恤民情,減省刑罰,免除災民差稅一至三年不等。鑒于江南佃戶田租過重,在過去減過十分之三的基礎上再減十分之二,且永為定例。同時開放山場、河泊、任民采捕。
在對外關系方面,成宗拒絕大臣對日用兵的請求。在大德三年(1299年)派江浙釋教總統僧人寧一山出使日本,恢復了兩國間的正常貿易和文化往來。但是,成宗后期曾一度用兵西南。大德四年(1300年),成宗發兵兩萬出征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緬甸東北部,治京泰國清邁)。第二年,又因金齒(今中國云南西部和緬甸臘戍一帶)諸國阻擊元朝的征緬歸師,下詔計伐金齒諸國。后因出征八百媳婦國"之元軍損失慘重,成宗才決心不再對西南用兵。也就在這時,成宗達成了與篤哇、察八兒等西北諸王的和解,延續幾十年的西北戰亂得以平息。
大德九年(1305年)六月,成宗立子德壽為皇太子。十月,成宗患病,不能視朝,由皇后伯要真氏執政。朝中大事委于右丞相哈剌答孫。十二月,皇太子病逝。大德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八(公歷1307年2月10日),成宗去世,謚號為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莫久愚、趙英主編《中國通史圖鑒》,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
針對元成宗鐵穆耳之政績,史書慣稱成宗守成。《元史》本紀評價說:"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可謂善于守成者矣。惟其末年,連歲寢疾,凡國家政事,內則決于宮壺,外則委于宰臣;然其不致于廢墜者,則以去世祖為未遠,成憲俱在故也。"其實,成宗并非只是守成者,推陳出新者居上,且政績與功德卓然。雖因成宗與其獨子相繼病逝,未及安排皇位承繼事宜,引起元朝政局的動蕩。
元成宗鐵穆耳---成宗武功
大德五年(1301年)秋,元軍與窩闊臺汗國的海都和察合臺汗國的篤哇會戰于金山附近的鐵堅古山。元軍先敗海都。篤哇后至,兩軍再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受到重創。海都、篤哇在會戰中負傷,海都于1302年去世。
欽察汗國的東部藩屬術赤長子斡兒答家族白帳汗封地,原先與大汗的直轄地相連。窩闊臺汗國的海都興起后,隔斷了元朝與術赤家族領地的直接聯系。與海都接壤的白帳汗系宗王古亦魯克為爭奪汗位,投靠海都、篤哇。古亦魯克的對手伯顏汗曾遣使元朝,要求雙方聯合作戰。元朝的軍隊攻擊海都,從謙州深入欽察汗國控制下的亦必兒·失必兒之地(今俄羅斯鄂畢河中游地區)。
大德六年(1302年),欽察汗國脫脫汗和白帳汗伯顏汗出兵2萬,與元成宗的軍隊聯合進攻篤哇和察八兒。此后欽察汗國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長期與元朝維持友好關系。
1301年的鐵堅古山之戰對于元與西北宗藩的關系有決定性的影響,1302年海都去世,到了大德七年(1303年),篤哇扶立察八兒為窩闊臺兀魯思汗。篤哇暗中向元朝駐守在哈剌和林邊境的安西王阿難答派出使臣,向元成宗表示臣服,請求朝廷罷兵。成宗同意約和。獲得元廷支持后,篤哇與察八兒等聚會,到會諸王一致認識到,與朝廷進行長達數十年的戰爭是"自傷祖宗之業"。
大德七年(1303年)秋,篤哇、察八兒約和使臣到達元廷。元廷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西北諸王承元朝的宗主地位,設驛路,開關塞,這是當時舉世矚目的一件大事。自從1260年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以來,元朝西北邊境的戰火終于基本平息,元朝的宗主地位得到四大汗國的正式承認。(四大汗國中的伊兒汗國,自旭烈兀立國之日起,就一直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接著,他們又聯合遣使到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王庭,大德八年(1304年)秋,伊兒汗完者都在木干草原會見欽察汗脫脫的使臣,西北四大汗國彼此之間的約和也至此完成,整個蒙古帝國境內再次迎來了和平。(1260年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蒙古帝國分裂后,四大汗國因為利益的原因彼此之間也多次發生戰爭。)
大德七年(1303年)諸蒙古兀魯思之間的約和,有異于一般的國際間的和平條約,它是源出于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幾個汗國之間互相協商的結果。自阿里不哥之亂后,各蒙古兀魯思雖已各自立國近半個世紀,但各汗國的統治者仍然認為他們之間的紛爭是成吉思汗后裔間的內部事務,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
1303年,元成宗鐵穆耳成功與篤哇以及海都之子察八兒講和,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名義上成為其它汗國的宗主,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元成宗鐵穆耳---年號
元貞(1295~1297二月)元成宗即位用的官方年號
大德(1297二月~1307)元成宗后庭改的官方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