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原名孛兒只斤·忽必烈,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關于他的資料,小編為大家簡單的整理了一下。
元世祖忽必烈----人物簡介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元世祖忽必烈----人物生平
南征北戰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長兄蒙哥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是為元憲宗,因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長且賢”,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忽必烈在這段時間內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還請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悅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學,“圣度優宏,開白炳烺,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2]。”
1252年,宋軍攻打河南邊地。忽必烈請準蒙哥在河南設經略司,蒙哥任命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6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覲見蒙哥,奉命率軍征云南。
1253年,蒙哥分賞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撫司。忽必烈率領大軍在六盤山度夏。秋天,大軍經過臨洮進入藏族地區,到達忒刺(今四川松潘)地方。8月,忽必烈率軍從陜西出發,進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國;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國王段興智投降,忽必烈滅大理國。云南地區并入大蒙古國版圖。
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懷孟州封地。1256年夏天,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為理由,蒙哥正式宣布了攻擊南宋的意向。忽必烈勢力的發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藍答兒等在關中設鉤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財賦。阿藍答兒等從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的官員中,羅織一百余條罪狀,旨在除滅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員,削弱他的勢力。十二月,又親自去朝見蒙哥。蒙哥見忽必烈來朝,相對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1258年農歷七月,蒙哥率大軍攻入四川北部,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區,1259年初,在合州城下攻勢受阻。
1258年11月29日,根據蒙哥的旨意,忽必烈在開平東北行祭旗禮,正式出兵啟行南下攻宋,于次年8月2日,忽必烈率軍抵達河南汝南,繼續向南宋進發,并派命楊惟中、郝經宣撫江淮。1259年9月3日,忽必烈統領中路軍渡過淮河,攻入南宋境內,隨后一路向南,在湖北開辟新的戰場,進攻長江中游的鄂州。
登基為帝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釣魚山病逝。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異母弟末哥派來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這個消息,并請忽必烈北歸繼承帝位。忽必烈則認為“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于是進攻南宋,并多次獲勝,后來,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報,和林眾臣謀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經派阿藍答兒在開平附近調兵,脫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還。11月17日,儒臣郝經上《班師議》,陳述必須立即退兵的理由,堅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決心。忽必烈聲稱要進攻南宋首都臨安,留大將繼續對鄂州的圍攻,增加對南宋的軍事壓力,南宋丞相賈似道派使者請和,約定南宋割地,并且送歲幣,忽必烈于是在當日撤兵北返。
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軍抵達燕京即今北京市,解散了脫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悅”。忽必烈率軍在燕京近郊駐扎,度過整個冬天,并積極和諸王聯絡,準備在1260年春天召開庫力臺大會,舉行登基大典。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發布稱帝的即位詔書《皇帝登寶位詔》,在詔書中,他自稱為“朕”,稱他的哥哥元憲宗蒙哥為“先皇”。
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發布《中統建元詔》,正式建年號“中統”。
1264年9月7日,忽必烈發布《至元改元詔》,取《易經》“至哉坤元”之義,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大元國號正式出現,忽必烈成為元朝首任皇帝。
晚年去世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于1281 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后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真金早逝。或許由于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忽必烈開始酗酒,并且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與此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敗,至公元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元世祖忽必烈----人物評價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雖來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帆認為,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于他接受了漢文化。馬可·波羅將忽必烈尊崇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贊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Adam)以來迄于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并認為這是“彼實有權被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