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國皇帝的故事介紹
縱觀歷史長河,歷代開國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有野心,敢坦露,“說到做到,不放空炮”是為“真爺們”。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開國皇帝的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開國皇帝的故事1
秦始皇一統六國后,就已經在構想自己死后要住在什么地方了。作為千古一帝,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最大的目標,放眼望去,疆土遼闊,而且全部屬于自己,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那時候還不知道有歐洲這些地方,為了抵御外部的匈奴,他修筑了軍事長城。在這個世界上好像他就是第一人了,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文化呈現出一種積極發展的面貌。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之術,自然很相信玄學、陰陽學一類的學派的思想。所以,在他建構始皇陵的時候,他堅持的思想就是生就是死,而死就是另一種生。因此,他修建的始皇陵特別的宏偉壯觀,經歷了37年之久都還沒能夠竣工。在秦始皇陵中,始皇將地宮打造得跟地面上的建筑一樣,從結構上來看,就是咸陽宮城的模樣,亭臺樓閣多不勝數。秦始皇征戰一生,滅六國合一統,他希望自己在死后,也能統領千軍萬馬。于是秦始皇就下令做了這么多的兵馬俑。
前期負責秦始皇陵建造工程的人大概是呂不韋,后來呂不韋犯了罪,秦始皇原本只是想貶謫他,但是最終還是殺了呂不韋。呂不韋死后,接任始皇陵工作的人應該就是當朝丞相李斯了。秦始皇陵中的匠人都是秦朝當時數一數二的人物。
秦朝的兵馬俑是怎么做出來的? 夏商周時期有用活人來殉葬的慣例,到了秦始皇這里,他將秦朝的大部分人都征用起來了,一部分人被拉去修長城,一部分人被自己找來修秦始皇陵,另一部分人進行農耕,還有一部分人是軍隊的士兵,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沒什么勞動能力。所以他應該沒有怎么用到活人殉葬。
我們來看一看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到底是怎么設計和做出來的?首先,秦俑的頭都是單獨制作的,而秦俑的軀干則是一次塑造成型的,所以秦俑是空心的。大部分秦俑看上去都比真實的人要高大許多,這個就和視覺錯亂有關系了。當周圍的空間比較大時,雕塑稍微的放大一些,才能使他們看起來和真人一樣大小。
建造秦俑要先弄造型,現在造型的程序一般是先用木板、鋼絲、鋼筋等搭上骨架,然后用準備好雕塑要用的專門的泥土捏出一個大致的形狀來,之后深入塑造,接著用外模翻制,分別倒模,最后組裝成整體。然而秦朝的時候所用的方法和現在有一定的差別,他們制作秦俑造型的手法叫做盤塑,比起現代技術程序來說少了幾步,但是卻更加復雜了些。他們往往是先用泥條從下到上一圈一圈盤出大型,然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深入塑造。
將秦俑的外形塑造好了之后,就要想辦法讓秦俑的泥巴干才行。他們沒有選擇用太陽曬這種方式,而是用了陰干的辦法。因為這種秦俑一經暴曬就會炸裂開來。然后就是燒制秦俑的過程,這個過程不知道和現在有什么不一樣,大概要注意的就是掌握溫度和步驟就可以了。將以上這三步都完成了之后,就要開始作畫了。這作畫可不是在秦俑身上亂寫亂畫,也不是畫一些好看的圖案在秦俑上,而是將秦俑涂上顏色。這樣一來這些秦俑乍眼一看就跟真人一樣。據說剛剛出土的秦俑身上就是有顏色的,他們身上的衣服和皮膚都和正常人一樣,但是和空氣一接觸,再加上其他的保護不到位的原因,秦俑身上的顏色都脫落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秦俑幾乎都是沒有顏色的。這些失去顏色的秦俑就像是失去了活性一般,但還是精神飽滿的。
最后,做好了這些,就只需要將秦俑的頭給他安上,一個新鮮的秦俑就出爐了。
有人在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之后發現,這些兵馬俑的面貌幾乎沒有一樣的,這就令很多人感到驚訝了。據說當時秦始皇是按照每個士兵的真人來做的這些秦俑,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秦俑,以前就有這么一個人,而且就長成這個樣子,就像是拍照一樣,他們的形象都被記錄下來了。
歷史開國皇帝的故事2
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沒文化的事情,就是刪節《孟子》,居然膽敢跟亞圣叫板。
此前20年,這位農民出身,造反起家,當過和尚,做過盜賊,對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懷抵觸情緒的皇帝,就曾經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從文廟里撤出來,取消其配享資格。滿朝文武慌了手腳,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執行命令不行,執行命令又感到極其荒唐。幸虧,欽天監的星象專家出來說話了。他說,熒行于惑,是天要發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舉措,讓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朱元璋愣住了,遲疑了。第一,他終究是個農民,而且是小農經濟社會下靠天吃飯的赤貧農民,因為靠天吃飯,從基因中就有這種對天的敬畏之心,別人是不敢對他發脾氣的,但老天爺要發脾氣,他還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雖然貴為天子,唯辟作威,唯辟作福,誰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偉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閻王要你五更死,絕不留你到天明。所以,這位本質上的農民,讓步了,撤銷圣旨,總算讓孟夫子在祭孔時,可以分得一盤冷豬頭享用。
這位農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鬧劇,在清人全祖望的《鮚琦亭集》中有所記載。
戰國時的孟軻,怎么會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當時沒有人敢試探一個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離撤享20年以后,滿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凈凈。沒料到,小人之記仇,真到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地步,他對亞圣的憎恨情結,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經質起來。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締《孟子》這本書,人們終于明白,孟夫子是因為什么招他的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