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創建者忽必烈生平簡介
忽必烈,孛兒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1215年—1294年),是成吉思汗之孫,1271年建立元朝,蒙古族,元朝的創建者。蒙元收云南、并西藏,實現全國大一統。忽必烈貶抑漢人,實行民族壓迫。在位期間采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設立行省,開創我國省制之端。元朝的建立,使中華文明的延續名正言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忽必烈的生平簡介
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那一年,成吉思汗攻克了金中都。有關忽必烈的童年、所受教育以及他早期生活的資料很有限。忽必烈生活于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他出生之時,蒙古人開始開疆擴土;他長成之時,蒙古大軍已經無遠弗屆,把疆域遠遠地擴張到了北方和西方。在這段蒙古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里,忽必烈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無疑是兩個最顯赫的蒙古人。歐亞的歷史是從蒙古人開始的。在13世紀最初的幾十年間,他們經過不斷的蠶食,建立了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其疆域北部從朝鮮半島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西部;南部從緬甸一直到達伊拉克。他們的軍隊曾一路打到今天的波蘭和匈牙利。在此過程中,他們消滅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包括統治中東和波斯的阿巴斯王朝、金朝和南宋王朝、中亞的花剌子模等。在幾十年間,蒙古人統治了歐亞大部分地區,并對其他地區形成威脅之勢。
忽必烈從青年時代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1251年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治理漢地,在以后十年間,繼續聚集流落的儒生和地方軍閥的門客,在他周圍組成一個幕僚集團。1252年,宋軍攻打河南邊地。忽必烈請準蒙哥在河南設經略司,任命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1253年,蒙哥分賞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撫司。1254年夏,忽必烈駐六盤山。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懷孟州封地。1260年,忽必烈派幕僚覃澄為懷孟路總管。
1252年六月,忽必烈去曲先腦兒(蒙哥駐夏之地)進見蒙哥汗。蒙哥命忽必烈率軍征云南。1253年,忽必烈率領大軍在六盤山度夏。秋天,大軍經過臨洮進入藏族地區,到達忒刺(今四川松潘)地方。1254年初,忽必烈軍包圍了大理城。大理軍民出城迎戰失利。段興智和高祥棄城逃走,大理城陷。忽必烈派大將也古和霸突魯追擊高祥,斬于姚州。
忽必烈勢力的發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藍答兒等在關中設鉤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財賦。阿藍答兒等從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的官員中,羅織一百余條罪狀,旨在除滅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員,削弱他的勢力。這年十二月,又親自去朝見蒙哥。蒙哥見忽必烈來朝,相對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蒙哥汗去世了,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忽必烈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后,由于遠離蒙古高原,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汗國本土上的統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 ,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里勒臺,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位于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 ,早些時候,他只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忽必烈在晚年遭遇了一連串打擊。他最鐘愛的妻子察必于1281 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后,他最喜愛的兒子真金,也是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英年早逝。或許由于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他開始酗酒,并且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與此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敗,至公元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這個時期忽必烈最大的失敗是對外遠征的失利。在此之前,他的對外遠征也曾遭到過挫折,但卻從沒有經歷過像13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那樣完全徹底的失敗。1274年他的軍隊在遠征日本時就曾遭受過挫折,但是這次失敗是由無法預見的自然災害造成的,因此還可以解釋為一次偶然的事件。而后來的失敗則純粹是由于政策不恰當的改變而造成的,因此他就無論如何也難辭其咎了。新政策完全背離了蒙古人傳統的擴張主義觀點。蒙古軍事力量從未嘗試過向海外擴張,因此蒙古人普遍缺乏海上作戰的經驗。同時,他們也不具備在亞洲南部地區地面作戰的經驗。由于不熟悉地形,他們的作戰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元朝創建者忽必烈的歷史評價
關于忽必烈的記載主要出自《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以及《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九十二
元朝重臣郝經在中統元年(1260年)農歷四月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宋南北議和,在九月到達南宋后被扣留軟禁于真州15年,直到至元十二年(1275年)農歷二月才被南宋送歸元朝境內,他在被軟禁期間十余次給南宋君臣上書,希望元宋締結和約,均無任何回復。郝經在中統元年(1260年)農歷十一月給南宋兩淮制置使李庭芝的書信《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是:“今主上應期開運,資賦英明,喜衣冠,崇禮樂,樂賢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為諸王推戴。稽諸氣數,觀其德度,漢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
元朝重臣郝經在中統二年(1261年)給南宋丞相賈似道的第三封書信《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是:“夫主上之立,固其所也。太母有與賢之意,先帝無立子之詔。主上雖在潛邸,久符人望,而又以親則尊,以德則厚,以功則大,以理則順,愛養中國,寬仁愛人,樂賢下士,甚得夷夏之心,有漢、唐英主之風。加以地廣眾盛,將猛兵強,神斷威靈,風蜚雷厲,其為天下主無疑也。”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世稱元之治以至元、大德為首。故終世祖之世,家給人足。”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傳及后世不遵前訓,怠政致亂,天下云擾,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農民,遭時多艱,憫烝黎于涂炭,建義聚兵,圖以保全生靈,初無黃屋左纛之意,豈期天佑人助,來歸者眾,事不能已,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六師北征,遂定于一。乃不揆菲德,繼承正統,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擇人禪授,湯武用兵征伐,因時制宜,其理昭然。神靈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歷代帝王開基創業、有功德于民者,乃于京師肇新廟宇,列序圣像,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禮奠之初,謹奉牲醴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給北元兀納失里大王的信中,對元太祖和元世祖的評價如下:“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于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