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名妥歡帖睦爾簡介
元順帝名妥歡帖睦爾,蒙古族,明宗之長子。母罕祿魯氏,名邁來迪,郡王阿兒廝蘭之裔孫也。初,太祖取西北諸國,阿兒廝蘭率其眾來降,乃封為郡王,俾領其部族。及明宗北狩,過其地,納罕祿魯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
元順帝(1320年-1370年5月23日),又稱元惠帝(死后元朝廟號為惠宗,明朝謚號為順帝,朱元璋取其:順齊天命,退而避之的意思),諱名托歡特穆爾,于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于應昌(現內蒙古達來淖爾湖(Dal Nor)的西南岸),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名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號是烏哈噶圖,在位時間是從1333年6月至1368年在位35年。明太祖認為他順天應人,給他上一個「順帝」的謚號,但蒙古人不接受。另外,北元傳了5代才亡國。
至順元年(1330年)明宗皇后被殺,他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后來到靜江(廣西桂林)。至順三年(1332年)十一月,元寧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妥歡貼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欽察人燕鐵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至順四年(1333)六月,妥歡貼睦爾即位于上都。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的叛亂一直到元統三年(1335年)才得以平定。即位后任命有擁戴之功的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把持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順帝放在眼里,獨秉國政,專權自恣,排斥儒生,廢除科舉制。為了加強統治,他下令嚴禁漢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不允許漢人學蒙古語和喂養馬匹,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后至元六年(1340),元順帝支持脫脫逐走伯顏,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由脫脫(后改由阿魯圖)主持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史稱脫脫更化。
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泛濫,國庫空虛。他被迫于十年改變鈔法,十一年(1351年)用賈魯修治黃河。鈔法變更,導致物價上漲;修河時緊工迫,官吏乘機對百姓敲詐勒索,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終于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紅巾軍起義)。雖然1362年元軍獲得很大戰果,但由于起義軍的勢力已經很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后來即位的元昭宗)兩派之間的明爭暗斗,因此元順帝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將領有時也各行其是,不聽中央統一指揮。
這一切給朱元璋提供了鞏固其地位的機會。二十三年后,朱元璋勢力壯大,漸次統一南方,元王朝已無力對抗。順帝聽信讒言,貶脫脫,于是國家大權盡歸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謀廢順帝,事敗被殺。其后,宮廷內分為兩派,一派擁護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兩派矛盾尖銳化,順帝的號令已失去作用。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南方,責令北伐,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元順帝夜半開大都的建德門北奔,首先逃往上都,后逃往應昌。他在那里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于洪武二年(1370年)因痢疾在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勝旗達里諾爾西南)去世。
順帝前期為權臣伯顏所控制,對伯顏的倒行逆施不發一言。但是伯顏死后,順帝并未改弦易張。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學“行房中運氣之術”,有匠材,能制金人玉女自動報時器。又造宮漏,“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罕有”。如果說崇禎是太“有為”而導致亡國的話,順帝就是太“無為”了。而且他的這種“無為”簡直就是麻木不仁。以至于當明軍剛剛攻克通州就嚇得逃出大都,回蒙古去了。
延伸閱讀:
伯顏(1236—1295),伯顏,是蒙古八鄰部人。他曾祖父述律哥圖在太祖手下當差,任八鄰部左千戶職位。祖父阿刺繼承了他曾祖父的職位,并兼任斷事官,因為平定忽禪有功,又擴充了忽禪的地盤。父親曉古臺繼任了他祖父的職位,并跟隨宗王旭烈兀奪取西域。伯顏在西域長大。到元朝初期,旭烈兀派他去朝奏事,元世祖忽必烈見他長的很雄偉,說話很直爽,對他說“絕對是當諸侯王臣的好料子,讓他留下給我做事吧。”于是他就留下為忽必烈處理國家的一些事情。一直沒有能和他相比的。世祖越發認可他的賢能,便敕中書右丞相安童的妹妹給他做老婆,并說:“做伯顏的老婆,不令你的姓氏失色。”第二年七月,伯顏官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朝廷里的大小事情,有難辦的,他往往三言兩語就能搞定。眾人信服的說:“真正有能耐的宰相啊。”過了四年,擔任中書右丞相,過了七年,搬到同知樞密院任職。第十年的時候,按皇帝的意愿擁立立燕王真金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