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政治家姚樞介紹
姚樞(1201~1278) 元初政治家、理學家。字公茂,號雪齋、敬齋。先世自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入居內地。少時學習勤奮。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姚樞以藩府舊臣預議朝政,參定一代制度,任東平宣撫使、大司農、中書左丞,出為河南行省金事,入拜昭文館大學士,終于翰林學士承旨職位。
人物經歷
金朝末年,父姚淵任許州(今河南許昌)錄事判官,徙家于許。1232年,蒙古軍破許州城,姚樞到燕京(今北京)投靠楊惟中,被引薦北覲窩闊臺汗。1235年,皇子闊出統兵攻南宋,詔姚樞從楊惟中隨軍訪求儒、道、釋、醫、卜等類人才。蒙古軍陷德安(今湖北安陸),姚樞從俘虜中訪得名儒趙復,力勸其北上講學授徒,此后理學在北方傳布漸廣。姚樞從趙復處盡得程朱傳注諸書,始攻習理學。
1241年,出任燕京行臺郎中,旋因與主管官員意見不合,棄官,隱居于輝州蘇門(在今河南輝縣北)。1250年,忽必烈召姚樞至漠北訪問治道,姚樞上書陳述儒家傳統的帝王之學,治國之道,深受器重。忽必烈受命總制漠南漢地軍事,姚樞建議在與南宋接壤地區屯兵,積谷守邊,徐圖滅宋,被采納。后從忽必烈攻大理、鄂州(今湖北武漢),咨謀軍中,屢諫屠戮。
相關資料
姚樞本是宋朝人,但中原被金人占領后,他便歸依了金朝,但在金朝中,他的才華不為所用,就又投靠了蒙古人,得到了蒙古窩闊臺汗的重用。期間,他作為一名文弱書生跟隨蒙古大軍南征北戰,縱橫馳騁,立下赫赫戰功。但當他結識了擁有大量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又稱程朱學派,是北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兩學派的合體。)經卷的一代名儒趙復之后,立刻停止了戰場上的撕殺,轉而在元代中書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下,棄官從教,來到了河南輝縣的百泉太極書院,與趙復一起,開始了系統講解儒家講義。正因為他,程朱理學才在戰亂頻繁的中原地區傳播開來。
后來,他的謀才大略被元世祖忽必烈所發現,便應召慨然出山為元廷服務,之后,他利用儒家理學的治國經典幫助忽必烈完成了救世治國的宏圖大志,成為元世祖忽必烈稱雄天下的高級幕僚,官至中書左丞。再后來,他告老還鄉,沒有回到他的祖籍與出生地,卻仍舊選擇了輝縣百泉,在百泉太極書院著書立說,直至終了一生,在忽必烈賜謚號“文獻”之后,掩埋在百泉湖的東岸。
相關人物
孛兒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蒙古族,出生于1215年9月23日,逝世于1294年2月1日,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之孫,監國孛兒只斤·拖雷第四子,孛兒只斤·蒙哥弟,是元朝的創建者。1260年自稱蒙古帝國可汗,汗號“薛禪可汗”,但未獲普遍承認。
1271年建立元朝,成為元朝首位皇帝,廟號世祖,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孛兒只斤·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