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周瑜與小喬的情感史
三國江東美周郎周瑜與江東美女們一直都有著千絲萬縷般的亂世情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閑談周瑜與小喬的情感史,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閑談周瑜與小喬的情感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是北宋一代文豪蘇軾筆下的膾炙人口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其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段寫的是當時三國赤壁大戰之時風度翩翩的公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故事。公瑾便是當時東吳的大督都周瑜,而周瑜的愛妻就是詞中提到的“小喬初嫁了”的小喬。
其實,小喬還有一位姐姐,名叫大喬。大喬與小喬這一對美貌無比的姊妹花同是江東國色。小喬嫁給了周瑜,而大喬嫁給了當時東吳的國主孫策。周瑜和孫策同為風流倜儻的少年英雄,雄姿英發的江東豪杰,得與亂世佳人的結合,這樣美好的愛情故事自然要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風流佳話。據有關史料記載,周瑜與孫策同年,周瑜居安徽舒城時,擴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有無相通。建安七年,曹操挾勢迫使東吳國主孫權委以其子入魏作人質,朝中大臣大都猶豫不決,孫權也不想遣子入魏,便和周瑜到母親面前商議此事,周瑜力陳送質之弊,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可見周瑜之于孫吳,不僅有政治上的一體,還有倫理上的比附。權母即孫堅之妻吳氏,也是東吳的國太。孫策在世時也說:“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據《三國志·周瑜傳》中說:瑜從孫策攻打皖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潛山縣以北,“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喬”。喬、橋二字,漢代通用。當時孫、周年二十五。裴注云:“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為婿,亦足為歡。’”則二喬正是亂世佳人,識豪杰于江湖,她們的身世卻引起后人的懷疑。后漢末有一個橋玄,梁國睢陽人,睢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官至太尉,頗為曹操尊敬。橋玄死后,曹操曾撰文祭奠,其中說道“斗酒只雞,過相沃酹”,后人遂以為二喬即橋玄之女,沈欽韓即說:“橋公者太尉橋玄也,漢制,為三公者方稱公。”趙翼以精博見稱,其《橋公墓》詩也有“生有只雞留戲笑,死猶兩女嫁英雄”之詞。其實皆是附會之詞。
所謂“橋公”,原是尊稱,如孫權呼張昭為張公、程普為程公之一樣。再說二喬之父為皖縣人,橋玄為睢陽人,兩不相涉,“果為玄女,則阿瞞方受知于玄,銅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償,伯符、公瑾不得專此國色矣”。的確二喬若為橋太尉之女,何至流離于江東呢?橋玄有子橋羽,官至任城相,而任城就是今天的山東濟寧,則橋羽姊妹更不會流離南方。其次,橋玄生于永初三年,即公元109年,卒于光和六年,即公元183年,享年七十五。他死的時候,孫策、周瑜只有九歲。橋玄即使在六十歲時,其側室生下兩女,年齡也要大孫策、周瑜好幾歲。
孫策、周瑜同年而生,又都是少年英雄,二喬為江東國色,故后人傳為佳話,歷代吟詠其事的頗多。杜牧《赤壁》一詩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便是最為著名的一首。其實,曹操修建銅雀臺,在赤壁之戰以后。明代著名文人高啟、湯胤績等人還以“二喬觀兵書圖”為題作詩賦詞,二喬倒真有點像不愛紅妝愛武裝巾幗女英雄了。《三國志集解》引云:舒州懷寧縣有橋公亭,在縣北,隔皖水一里,今亭溪為雙溪寺。王士禛《漁洋詩話》云:“二喬宅在潛山縣,近三祖山,故山谷詩云:‘松竹二喬宅,雪云三祖山。’今遺址為彰法寺。余甲子過之,有詩云:‘修眉細細寫松山,疏竹泠泠響佩環。霸氣江東久銷歇,空留初地在人間。’”雖地以人傳,然蛾眉故宅已廢為頭陀寺院,或亦可作色空之別解。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曾賦《周瑜墓》詩二律,其一曰:“天生一將定三分,才貌遭逢總出群。大母早能知國士,小喬何幸嫁夫君。能拋戎馬聽歌曲,未許蛟龍得雨云。千載墓門松柏冷,東風猶自識。”其二曰:“旌旗指日控巴襄,底事泉臺遽束裝?一戰已經燒漢賊,九原應去告孫郎。管蕭事業江山在,終賈年華玉樹傷。我有醇醪半尊酒,為公惆悵奠斜陽。”周瑜卒于巴丘,后人因此又附會為今岳陽一中學內有小喬墓,但周瑜靈柩后即還吳,孫權曾迎之于蕪湖。蘇軾的千古傳世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周瑜和江東美女小喬的聲名遠播,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四載就有一聯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喬夫婿是英雄。”十四個字雍容豪健,落落大方,不僅描繪出了周瑜和孫策雖為君臣但卻擁有骨肉的親情,同時也表明了江東美女小喬所嫁的夫婿是一位風流儒雅、羽扇綸巾、從容指揮、大破曹軍的三國英雄。
周瑜簡介: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偏南郡太守周瑜"。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周瑜。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周瑜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