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周瑜的身世之謎
三國中的周瑜不僅少年成名被稱奇才,還是官三代,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上周瑜的身世之謎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上周瑜的身世之謎:
相聲段子里有這么一句:“吳周瑜七歲學文,九歲習武,一十三歲官拜水軍都督,統帶千軍萬馬,執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權,施苦肉,獻連環,祭東風,借雕翎,火燒戰船,使曹操望風鼠竄,險些喪命江南。雖有臥龍、鳳雛之相幫,那周瑜也算小孩子當中之魁首。”
今天小編也表表也就初一年紀的小屁孩子,憑什么能官拜水軍大都督!憑什么你13歲的時候,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學生?
他七歲學文?咱現在的孩子,從娘胎里就胎教,幼兒園上雙語的,小學的時候課外班就把周末都沾滿了。七歲學文?現在的孩子,七歲都會打LOL了。
可是你再努力,也不行,你沒他的先決條件啊?什么先決條件?——官三代!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那可都位居了太尉之職。普及一下,什么事太尉?相當于現在的國家軍委主席!他爹周異,檔次是低了點,可那也是個洛陽令!相當于北京或者南京市。
這官三代,是不是相當夠品!拋去周瑜本身才干如何,就這個身份就足夠他當上一個大官的了。有人說了,就算他是官三代,也是漢朝劉家的官三代,和孫吳沒什么關系,憑什么給他大官?
明末清初的洪承疇知道不?他是明朝的軍事大臣,兵敗被皇太極抓了?;侍珮O特別想收服這個人,八旗的八位王爺輪著番的去勸他,全都被他罵了回去?;侍珮O又派范文程去勸他,剛看見范文程洪承疇那叫一個大罵,直接把范文程給罵跑了。
最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孝莊聽說來了這事,自己找到皇太極說去,皇太極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就讓孝莊去了。孝莊帶著酒菜,剛到那,第一句話“叔叔,咱們喝一杯吧!”這一來二去洪承疇還真被孝莊給說動了,投降!
別人知道這個消息,一個個的惱火!男人怎么說都不行,女人一去就投降,這洪承疇是個王八蛋!太臟了這個人!紛紛勸皇太極殺了他。
這時候皇太極笑了笑說:“知道為什么我非要洪承疇么?咱們攻明朝沒有一個引路的人!洪承疇就是這個引路的人!”果不其然一年半后輕輕松松到達北京。
這個引路的人多重要呢?這么說吧,他知道這個城有多少兵,那個城存著多少糧,應該如何用兵!這樣一個對自己知根知底的人投靠了敵人,誰不怕?
回說周瑜,周瑜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爺爺、叔叔都是國家軍委主席,就算被爺爺寵著一起睡覺,聽到的夢話都是哪里的兵多、哪里的糧多,這樣一個對漢朝知根知底的人,任誰都不能放著不要。孫家只要有奪天下的野心,就不可能不和這樣的一個人交好。
孫家也都不是傻子,怎么才能更交好?
第一步,孫策先跟周瑜拜了天地,別相差了,是拜天地坐了把兄弟。不過人都說“把兄弟、放狗屁,你不來、我不去。”老農都知道這個道理,孫家就更知道了。
所以又多了一步,第二步,孫策和周瑜分別娶了大小喬,這就更深的一層關系了——連襟,這就更綁在一起了。
這關系也是維系于孫策活著,孫策死了怎么辦?孫策臨死前周瑜不在身邊,他就喚妻喬夫人謂曰:“吾與汝可憐中途相分,汝須孝養尊姑。早晚汝妹入見,可囑其轉致周郎,盡心輔助吾弟,休負我素日相知之雅。”
這招太陰了,讓女人轉告女人再轉告周瑜,周瑜這要是再有二心,那可真是臭了一大片了!就算維系男人的尊嚴,周瑜都不能有二心了。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簡介:
因為種種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沒被誤解的人物。東漢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個。因為一部被章學誠稱作“三分虛構、七分真實”但實際是“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三國演義》,周瑜在中國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嘵的這個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判若兩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也即廣為人知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干,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的大都督,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是一個性格暴躁,政治、軍事才能遠遜于諸葛亮最后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人,是與“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這樣一些典故相聯系著的。而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是是東漢末年最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之一,是一個品行高潔、忠勇俠義、智勇雙全、雄烈過人、才華橫溢、忠于友情、忠于愛情、“性度恢廓”、儀表堂堂、風流倜儻的大英雄!是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中國古代完美男人、偉丈夫。
首先,他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遠在諸葛亮之上,主要表現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勸孫策取江東,開創基業。其時,北方豪杰林立,荊州劉表勢大,只有江東土地肥沃,又有長江之天險,可以創業。事實證明,取江東成就了孫策的事業。二是取江東后為孫策策劃了取廬江,再取荊州,再取益州,從而與北方劃江而治,再一統中國的建議。從后來發展局勢看,這觀點無疑是英明而有遠見的!而東吳的戰略方針基本是符合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戰后,周瑜不同意借荊州江南四郡地給劉備,而主張一舉趁勢殄滅劉備。當時,劉備借周瑜赤壁一戰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與曹仁在江陵對峙,趁機搶占了荊州江南長沙等四郡,對孫權稱之為借。周瑜知道借地給劉備有如養虎,也自信此時對劉備一戰,足可消滅劉備,而曹操也無暇南顧。可惜,這一主張遭到魯肅及孫權的反對,他們擔心與劉備開戰,曹操會趁機南下。事實證明,周瑜的主張是正確的,曹操其時根本已無力南下。而孫權在稱帝后也對此事有過反省,認為借地給劉備,是魯肅的失誤及短處。如當時照周瑜的主張實施,便沒有后來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對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個表現則是攻占江陵后,規劃了取益州大業。攻占南郡首縣江陵后,他對孫權建議領兵取益州,然后兵分兩路,一支從益州出發向長安,一支從江陵而至襄陽,如此北方可圖了。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不謀而合的,但比《隆中對》切實可行。因為諸葛亮隆中對時,劉備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滿二千,根本沒有實現隆中對的任何能力與基礎,純是紙上談兵、自我安慰而已。后來曹操南下,劉備被打得丟盔棄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廣西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腦里哪里還有什么取荊州、定益州的“隆中對”?能活命就不錯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戰,大破曹操,魯肅堅持借荊州給劉備,劉備也得不了荊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劉備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只是個不成熟的泛泛而談的對局勢的見解,要付諸成形,根本就沒有基礎與能力。這種見解稍有識見的人都談得出來。比如東吳戰將甘寧就對孫權提出過取荊州、定益州的見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荊州、定益州主張卻是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提出的!可惜,最終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諸實施,反讓劉備取了益州。對此只能以劉備耳大有福來調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點表現,也是表現得最充分的一點,就是赤壁之戰前,他力排眾議,力主抗擊號稱有八十萬大軍的曹操!關于這,人們多很熟悉,這里就不多言了。當然,周瑜還有極高的治理國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東吳,小到治理一個縣,在本書里均有真實的反映。
其次,周瑜是東漢末年杰出的軍事家。其軍事才能,也遠非諸葛亮可望其項背。上面所說的政治才能,其實也是軍事戰略才華。政治與軍事才能有時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軍事才能還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一是長期擔任東吳主要統帥,表現出杰出的統帥才能。二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足以表現其軍事才華。三是赤壁之戰后的圍攻江陵之戰。曹操兵敗赤壁后,留兩員名將曹仁、徐晃領八千精兵鎮守荊州重鎮、南郡首縣江陵。周瑜領二萬兵圍攻。攻堅戰歷來不好打,而況江陵城高溝深、糧食充足。但周瑜與之對峙近一年后,在傷亡很小的情況下,終將曹仁擊退,占領江陵。由此可以對比的一個例子是:十多年后,關羽領數萬大軍圍攻曹仁五千人鎮守的襄陽,又利用大水之便圍城,但攻打了好幾個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從外面打破。四是在東吳開拓疆土的一系列戰爭中,周瑜作為僅次于孫策和孫權的統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麾,幫助打下東吳的半壁江山。定江東、征廬江、征黃祖,他都是主要指揮者,幾乎是每戰必勝,無堅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軍事才能。東吳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戰之功。無怪乎孫權稱帝后曾多次流淚對眾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這里就不能不說到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是被表現得出神入化的!且看《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數敗曹軍,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激怒周瑜,誘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營,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指揮劉家軍赤壁大戰,指揮關羽等數面埋伏截擊曹操,三氣周瑜,巧奪荊州,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寫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實,這都是子虛烏的的事!真實的歷史:赤壁之戰前后,諸葛亮除了出使東吳懇求孫權出兵救劉備外,并無其它建樹,也沒有被授予職務,只是劉備的一個賓客而已。出使東吳也沒有舌戰群儒,更沒有用“銅雀深宮鎖二喬”來激怒周瑜,因為那時曹操的銅雀宮還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銅雀賦》中的二橋也非寓指江南二喬。孫權出兵也與諸葛亮關系不大,而是雄烈過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軍事政治優勢說服了孫權。而且,以當時諸葛亮微不足道的資歷和地位,也沒有機會去激怒在江東地位僅次于孫權的周瑜。赤壁大戰全是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之功,與劉備、諸葛亮全無干系。諸葛亮也沒有單獨駐在周瑜營中與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東風。后來三氣周瑜的事也是沒有的事。劉備也未到東吳娶親,而是東吳自將孫尚香送到公安。因為赤壁之戰沒有建樹,諸葛亮只是在劉備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個軍師中郎將,這是介于偏與校尉之間的軍銜,遠在關羽、張飛、趙云之下,工作是“調節糧稅,以充軍資”,大約相當于現在的財政局長或稅務局長。在周瑜生前,諸葛亮無法與周瑜相提并論,就是在周瑜死后,諸葛亮也沒有表現出多少軍事才能。劉備定益州及奪漢中也非諸葛亮所指揮。六出祈山是無功而返,有些小勝仗被藝術性地夸大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度龂尽返淖髡哧悏壅f得很明確:“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而周瑜卻正相反,長期統兵一方,擔任東吳主要統帥或副帥,親身參與指揮了幾乎所有大的戰役,軍事政治才能不僅令對手折服,就是同樣出類拔萃的江東領袖孫策、孫權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孫權屢屢感嘆周瑜是“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與當時的諸葛亮相比,就象現在的周潤發、梁朝偉這樣的大明星比之于一個剛入影視圈只做些跑龍套活兒的小伙計。無論是資歷、地位、才能、經驗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這才是歷史的真實。但很顯然,《三國演義》中,一切給弄反了,不僅神化了諸葛亮,而且要周瑜來陪襯諸葛亮,從而制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來,人們所知的周瑜便是那個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總是比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狹窄的人,而諸葛亮便成了無所不能的神。文學力量的強大在此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其三,周瑜是一個無論外表還是內在品質都十分完美出眾的人物。他不僅儀表非凡,風流倜儻,雄烈過人,才氣橫溢,而且為人又非常謙遜豁達、坦誠忠義、正直高尚,有十分出眾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書上稱他“長壯有姿貌”,“恩信著于廬江”,“雄烈過人”。他十多歲時,聽說與他同年的孫策是少年英才,就親自跋涉數百里,前往拜訪,并與孫策結為兄弟,又邀孫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來住,將自已家一半房騰出給孫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氣過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眾,尤其闡述重要觀點時,總是侃侃而談、意氣風發、見解獨到,氣勢生動,給人以雄姿英發的感覺。孫權評價周瑜之后的襲取荊州的東吳名將呂蒙時說“(呂蒙)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議英發”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實的周瑜是一個心胸非常寬廣的人,與《三國演義》中的氣量狹小,最后大叫三聲“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兩個人。史載,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無私。東吳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張昭、魯肅都是他竭力推薦出來的。每推薦一個人,他都說該人才學勝過他十倍。東吳老將程普因為資歷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經常當眾侮辱他,但他從來“折節容下,終不與較”。最后感動了程普,程普對人感嘆:與公瑾交往,如飲醇醪,不覺自醉。此外,周瑜還是一個風流倜儻、儒雅超群的優秀的音樂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詞譜曲,少年時就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在當地十分有名氣。稱之為古代優秀音樂家毫不過分。
他又是個忠義之人、重情重義之人、癡情之人,對友情十分忠誠,對愛情十分專一。前后四百年的兩漢時代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重要時代。傳統的重義輕利、崇尚忠義的文化內涵在漢代發展到了極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謂的漢代風骨。與他同時代的關羽也是擁有漢代風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當然,剛腹自用、自負武斷的關羽無論從軍事才能還是政治才能,或是在當時的名氣地位,都是無法與周瑜相提并論的。周瑜作為一個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讀漢書、食漢谷,那種慷慨激昂、重義輕利、知恩必報、崇尚忠義的漢代風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與孫策是一見如故、志趣相投,從此結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獻給這位知已了。其間,有很多利益的誘惑都被他拒絕了,包括曹操對他的勸降。在孫策起兵之時,兵只二千,而周瑜手頭卻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備的才華和實力,他是可以獨樹一幟的,但他沒有,而是將自已的兵全借給了孫策,又為孫策弄來糧食、戰船,然后一同過江東,協助孫策打下江東。“義”與“利”間,他更看重義。這個義,也是友情。為此,孫權曾感嘆: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會久為人下的!其實,周瑜之為人下,不僅是因為器量大,更因為他與孫策的“友情”及“義氣”,因為他是忠義之士,他要報孫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為孫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對愛情也很執著專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尋常的,更何況象周瑜這種相貌出眾、才華出眾、智勇雙全、風流倜儻又權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終身只娶了小喬一個人。他和孫策到二十五歲時才結婚,在那時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沒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茍合。而一旦遇上小喬,就執著專一,終身不再娶妾。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這樣的故事并不多見。
總之,歷史上的周瑜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是一位優秀的汲取著中國古代忠義之士精華的歷史人物,是一個典型的集中著中國古代傳統英雄之優點的人物,是一個完美的有著漢代風骨的中國漢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國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樣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對后人也是很有激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