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趣談
孫悟空在天庭鬧得厲害,太上老君為何不早早出面阻止?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趣談,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趣談:
關于《西游記》,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其中復雜的宗教關系,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無非是佛道兩教,再加上儒教的部分元素,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體系,形式上就類似于一種三教合一的感覺。這部小說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值得人們去揣測分析,相信大家也看了不少,在這里我就稍微提上幾條。
首先,當初孫悟空剛剛成名的時候,攪得天庭是雞飛狗跳,偌大的天庭居然沒有人能夠制得住他。當時太上老君和觀音正在遠處看著事情的發展,但卻沒有要動手的意思,直到最后才因為抹不過面子,觀音想用自己手中的瓶子砸那猴子,太上老君伸手阻攔,說要不還是用我的鐲子吧。提到這個鐲子,太上老君頓時又起了興致,這是當年他出走中原后,進入印度等地域時得到的,威力奇大無比。
沒錯,據說太上老君在很多年前他曾經有過“化胡為佛”的驚人壯舉,直到現在也還有很多的道教信徒對這種說法信以為真。話說當初老子前往印度等地的時候,只是將所修的道家精髓傳給了當地人一點皮毛,后來居然就演變成了偌大的佛教。關鍵是太上老君在當時還沖著觀音提起了此事,而對方卻沒有一點急眼的意思,更加讓人想不通的是,觀音對于此事卻也一點都不生氣,甚至沒有表現處一絲的不快。為什么呢?別忘了這是小說中的觀音,她并不是真正佛教的菩薩,按理說她就算是一個沒有能夠成就佛道的覺悟者而已,但是居然也能夠成為覺悟者的師父,而且看起來她似乎還跟老君的關系走的比較近。
我們再回頭來看孫猴子,他原本是在傲來國待了三百多年,后來為了尋求長生之法才不遠萬里來到了西牛賀州,拜入了師尊須菩提的門下,然而書中對于這位神秘強者的介紹并不多,但毫無疑問的是,他絕對不是一般人,手段強硬得很。毫不夸張的說,他的實力應該不遜色于三清,最重要的是,他的道場位于西牛賀洲,這就更加值得人們去揣摩回味了。
想那西牛賀洲在小說中更多的身份是如來的地盤,這是佛教的圣地,而除了如來之外,還有一位非常強大的地仙,也就是那位同樣神力莫測的強者,鎮元子。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得出來,這個地方絕對是一片寶地,居然這么多大能都會選中這里作為自己的道場。
后來孫悟空學成之后,下山回到了花果山,從此呼風喚雨,上天入地,簡直是無所不能。等到上了天界,更是一路勢不可擋,除了少數幾人能夠跟他抗衡一番,其余的皆沒有與他一戰之力,讓人不由得認為就算是傾盡天庭的所有勢力,都還是無法與之一戰。
當然,并非所有的人都收拾不了他,就比如說老君,此人完全有這個能力,但是偏偏就任由他為非作歹,甚至連自己的丹房都不安排重兵看管,任由他吃了個痛快,后來雖然將其罰入丹爐中受火煉,但卻也沒能傷其性命,反而還給他煉成了火眼金睛。我們都知道在后來的取經路上,無論是老君身邊的童子,亦或是他座下的青牛,都曾打的孫猴子叫苦不迭,那么此時他們為什么又不出面呢?難道他們的實力就要比天庭的大將強悍?
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孫猴子在小說的開篇大有橫掃天下的威勢,可以說是神擋殺神,魔擋殺魔,最后就連玉帝都對他束手無策了,還是靠如來出面才順利將其鎮壓,在五指山下悔過了整整五百年。可是當他離開的時候,在取經路上,但凡有個妖怪隨便使件法寶,他就斗不過,難道他被鎮壓的這五百年,連實力也退化了?
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都是源于老君一人。想當初在東勝神州老君修成得道,他使出一氣化三清之法,演變出了萬物和眾仙。隨著神仙越來越多,加上老君不喜好管理俗世,不久之后天庭誕生,所有神仙都不許遵守天庭的管理。同時凡間的生靈也越來越多,而對應天庭的皇庭統治也應運而生。
慢慢的,天庭之中不知何時出現了腐敗的官僚主義,老君經過仔細的查探,發現天庭是被人間的污穢思想污染了。因此一場顛覆天地的改革就迫在眉睫,而孫悟空就是老君找來的改革者。
太上老君簡介:
道德天尊是公認的道教創始人,即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祖、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道經記載,道祖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祖常常分身降世,傳教度人,弘揚道法。
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祖經--《道德經》五千余言。
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為道教創始者--道祖老君的圣誕日,為國際道教節。
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左位,手執蒲扇。相傳老君居住在太清圣境。《西游記》中,老君居“離恨天兜率宮”;《封神榜》中,則是“大羅天玄都洞八景宮”。
老君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許多道教祖師都自稱得到老君顯靈的啟示與教誨,如漢朝的張道陵、南北朝的寇謙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老君為其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