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背叛天庭的真正原因
孫悟空背叛天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孫悟空背叛天庭是因為玉皇大帝不會用人嗎?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孫悟空背叛天庭的真正原因,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孫悟空背叛天庭的真正原因:
玉帝的難處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天庭的升遷體制與人事制度。天庭的體制,從總體上說是法力大的地位高,法力小的地位低(當然也不是絕對的)。而且,不僅是地位的高低,就是生命的長短,也是以法力大小為標準的。這樣的體制有它的合理性,因為由法力小的統治法力大的,如果被統治的人不滿意,可以輕易就把體制給掀翻了,這樣的體制是不穩定的。
法力大的不僅地位高,而且,天上還出產一些好東西,吃了能進一步提升法力。比如說蟠桃園有蟠桃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中間一千二百株,層花甘實,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升,長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紋緗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它確實是好東西,但能參加蟠桃會、有機會吃到蟠桃的只限于法力大、地位高的神仙。而且蟠桃分三等,能吃到第一等蟠桃的沒有幾個人。于是這些能延年益壽、提升法力的仙界珍品,基本上被高級神仙給壟斷了。
由此導致的后果只能是強者更強,進一步拉大高級神仙與其他神仙的差距。當然,這其實有利于天界秩序的穩定。從蟠桃要幾千年一熟看,天上的生產力非常低下,如果按照“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計算,蟠桃成熟一次的時間都是以十萬年位單位,其生產力就更為低下了。這樣的好東西一般人可撈不著吃。像弼馬溫這樣很辛苦地干活,所得到的待遇只能是非常有限。
更麻煩的是,在天庭做基層干部與凡間還有一個重要不同。因為在仙界,生命的長短也是由法力的大小來決定的。居于高位者一般修成了不老不死之身。既然不死,那么仙位就永不會空缺,而不老,則索性連退休也一齊給免了,職位都成了終身制。這樣下去,別人哪還有什么升遷的指望。在這樣的體制下,不要有什么新人冒出來,才是大家都希望的局面。
天上空缺本就稀少,玉帝也不好隨意增加編制,以免機構無限制地膨脹。于是玉帝的操作空間就非常有限了。玉帝封弼馬溫的過程是,先問天庭有什么空缺,旁邊轉過武曲星君說:“天宮里各宮各殿,各方各處,都不少官,只是御馬監缺個正堂管事。”也就是說,天庭就這么一個空缺,一個蘿卜一個坑,現在就剩這個坑了,你說你去不去。玉帝總不能說,某某某(比如天蓬元帥或者卷簾大將),請把你的位置空出來,讓給孫悟空,你去做那個什么弼馬溫吧。這不是同樣也會引起很多矛盾嗎?因此,玉帝即使不以貌取人、不輕賢,而是想重用人才,他也沒有別的選擇。
玉帝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對人才的識別,即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本事大小,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能被委以重任。畢竟一個人的本事不是直接寫作臉上的。玉帝到此時對孫悟空的認知還非常有限,不過是出生時,悟空“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了玉帝,然后是龍王、閻王上表文來告孫悟空的狀,再加上封官的時候這么看了他一眼,感覺猴頭長相比較一般,還挺不懂禮貌。以上就是玉帝關于悟空的全部信息,就根據這么一點信息,能給他封一個大官嗎?如果就這么封他一個大官,玉帝所受到的指責可能更大。就這一次封猴王為弼馬溫,就有人一方面說玉帝不會用人,另一方面說玉帝姑息養奸了。
另外,在不同的時候,用人有不同的做法。如果是在革命時期、大變革時期,則講究不拘一格用人才,看到人才要大膽地啟用,像韓信這樣有才能的,好,馬上就用,拜為大。在和平時期就不同,和平時期像韓信這樣有才之人,到了劉邦手下,很可能同樣要經過一級級的考察、考核和評議,也要論資排輩,考慮各方面的平衡,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被埋沒。
從這個意義上說,孫悟空之反出天庭,不完全是情緒沖動的結果,他的行為其實是明智的。因為屬下對他說的很清楚,“這等殷勤,喂得馬肥,只落得道聲“好”字;如稍有些尫羸,還要見責;再十分傷損,還要罰贖問罪。”這意思再清楚不過了,就是你再怎么努力,也是沒有用的,頂多就是別人說聲好罷了。
也就是說,孫悟空你再怎么好好表現,也是沒有用的,不要想在弼馬溫這個職位上好好干,通過干出成績來而得到提拔,這樣的好事在天庭是不可能的。既然這樣,孫悟空還有什么好說的,乖乖養馬又不符合他的性格,還不如趁早轉行,所以他很果斷地離開了天庭,回花果山去了。
弼馬溫簡介:
弼馬溫是避馬瘟的諧音,是養馬的小官。弼,是輔助的意思,又是避的諧音;瘟是發病的意思,又是溫的諧音。避馬瘟源于古時候民間一種傳說,是將母猴子的尿與馬料混合在一起喂馬,可以避免馬生病。天庭讓孫悟空擔任弼馬溫一職,看似承認他的能力,并任用他了,其實質是天界對孫悟空的極大嘲弄。因為孫悟空不是只母猴子,是只公猴子,所以后來出現大鬧天宮等事,以及孫悟空保唐僧取經路上,各路妖怪稱他是弼馬溫時,孫悟空都憤怒至極,原因結于此。
孫悟空曾在天宮任過"弼馬溫"一職,在取經途中,悟空因此曾被八戒和妖精多次取笑過。《西游記》雖是神話小說,但涉及人物的官職,都是采用明朝的官制,并非向壁虛構。但明朝管御馬的機構,始設于吳元年九月(1366年)九月,名稱御馬司,正五品,掌御廄馬匹。為什么叫"弼馬溫"?別說是明朝,其它任何一個王朝的官制里,都沒有"弼馬溫"這個職位。
歷來研究、注釋《西游記》的學者,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近讀臺灣歷史學家、掌故家蘇同炳先生《"弼馬溫"釋義》一文,才恍然大悟。文中說:"明人趙南星所撰文集中,曾有這么一段話,說:'《馬經》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西游記》之所本。'"原來母猴每月來的月經,流到馬的草料上,馬吃了,就可以辟馬瘟!
顯然,"弼馬溫"不過是辟馬瘟的諧音而已。《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給雄性的孫猴子安上這么一個怪頭銜,無疑是幽一默。在他的筆下,"弼馬溫"居然是出自玉皇大帝的玉旨。這對天上的皇帝和人間的皇帝,都是一個絕妙的諷刺。他們的統治術,不是瞞,就是騙。玉皇大帝讓猴王當"弼馬溫",是瞞和騙的一例而已。《馬經》一書見于《四庫全書》目錄、《叢書綜錄》、《說郛》目錄,此書實情不詳。明趙南星《趙忠毅公文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曾引述過該書一句話:《馬經》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