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司馬懿的歷史探秘
曹操還沒把司馬懿馴服就死了,結果賠上整個江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曹操與司馬懿的歷史探秘,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曹操與司馬懿的歷史探秘: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為魏王,距離天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遙。
按理說,早在三年前被封為魏公時,曹操就該立世子,可是他沒有。現在封王,更應該指定太子,可是,他還是沒有。
夜長夢多,一件事情遲遲不做,那就會發生改變。
在當時,沒兒子是個很大的麻煩事,但是曹操的麻煩卻是能干的兒子太多。太后卞氏生子三人:曹丕、曹植、曹彰。曹丕最遲在十一歲時就隨父出征,經歷生死之戰,積累了軍事經驗;曹植文采斐然,詩文天下知名;曹彰武藝高強,力能搏虎,驍勇善戰。三子之中,曹彰任勇彪悍,不喜讀書,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愿作”,因為他不是太子的理想人選;曹丕偏武,曹植偏文,但是兄弟二人皆為文武通才,均可領兵上陣,在曹操看來兩個兒子都具有經天緯地之才,選誰為太子,讓人糾結。
其實,晚年備受病痛折磨,因而追慕仙道的曹操,是傾向于浪漫情懷更勝的曹植的,否則他早就按照常規選定曹丕了。可是,立嗣以長是鐵的定律,要違背必須有鐵的理由,可是曹操沒有,因為曹植文勝于質,不具備亂世雄主的氣質。
選曹丕還是曹植,曹操糾結著。
立嗣是立國之本,立嗣問題上出亂子,天下往往出亂子。曹操遲遲不指定太子,投機客們就看到了機會,在曹丕和曹植之間選擇一人,彼此站隊。選曹丕還是曹植,決定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曹魏集團的官員們,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考量斟酌,做出自己的選擇。
曹操的選擇就是大家的選擇。曹操遲遲不做出選擇,有人就想,是不是曹操要改變立嗣以長的規則,于是就選擇站在曹植這邊,積極地為曹植造勢。
做為屬官,司馬懿每日與曹丕形影不離,他必須要做出明確的抉擇,沒有騎墻的可能。假如擁護曹丕,他必須旗幟鮮明,要是有絲毫搖擺,就會被曹丕發覺;而他被視為曹丕一方的人員,假如擁護曹植,也必須敞開底牌,否則很難獲得曹植一方的信任。
司馬懿毫不猶豫地對曹丕說:你是天經地義的太子人選!
雖然曹操有改變立嗣規則的可能,但是三年了沒有做出決定,說明他沒有改變的勇氣。當無法確定一件事情是不是有變的時候,那就先按照最后不變做規劃。畢竟,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去走,不如走在原來的路上省力。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司馬懿是曹丕的屬官,支持曹丕就是走在既定路上,如果轉而支持曹植,非但是另外開辟一條新路,而且要先摧毀正安放著雙腳的這條路。
既然沒有力量改變,那就確保現狀。
司馬懿很快成了曹丕一派的有生力量。他為曹丕出謀劃策,與曹植一方斗法。他斡旋奔走,利用世家人脈,為曹丕爭取支持。在嗣位之爭的艱難征程中,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三人優化組合成最有戰斗力的團隊,為曹丕上位搖旗吶喊,后來被人稱為“太子四友”。
事情的發展證明,司馬懿的選擇是正確的。最終,曹操聽從元老派的意見,為了維護穩定,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十月,指定曹丕為太子。
司馬懿成了曹丕最信任親近的人,二人入則同室,出則輿,朝夕相對,抵足談心。每有大謀,曹丕必先與司馬懿相商,而司馬懿輒有奇策。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而見者遠。登上太子的平臺,司馬懿從一個可有可無丞相府屬官,一躍成為舉足輕重的曹魏重臣。
曹操再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司馬懿。他發現了,司馬懿的確是個有頭腦的人,可當大任,但是他有狼顧之相,看上去也確是陰險毒辣之人。
不能讓這只狼留在太子身邊,曹操要替曹丕掃清障礙。
“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曹操再次對曹丕說。
曹丕再次為司馬懿說好話。
曹操可以殺司馬懿,但是曹丕不能沒有司馬懿。這時的曹丕,太子之位尚且遭受威脅,曹操曾打算授予曹植重兵,讓他出征,而曹植一方的人也一直在謀求機會。曹丕太需要司馬懿了,這時的他迫在眉睫要解決的是曹植對太子之位的威脅,而不是司馬懿對曹魏江山的威脅。因此,曹丕不能失去司馬懿這個股肱心腹,就在曹操面前極力說他好話。
曹操的猜忌讓司馬懿膽戰心驚,他只能更加勤于職守,夜以忘寢,不辭辛苦,親力親為。
司馬懿就像狗一樣,夾著尾巴為曹家效力,曹操這才稍稍安心。
其實,曹操并不認為司馬懿有什么實際的威脅。
已經操控天子的曹操,何懼一無實職無實權的太子屬官!
縱然你天生是狼,我也能把你馴化為我家的狗!
于是,曹操把司馬懿調出太子府,任命他為丞相府的司馬。
司馬是軍事屬官,仍然沒有實權,但是可以協助處理軍務,參謀獻計。這個任命,既限制司馬懿的發展,又利用司馬懿他的頭腦,曹操的用人智慧高深莫測。
曹操本打算有足夠的時間馴服司馬懿,可是,他沒想到事情在一個他根本沒想到的環節上發生了變化。
這個變化就是他要死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親率大軍西進,與劉備爭奪漢中,耗費數月時光,也沒尋到機會突破劉備防線,只能無奈撤軍,途徑洛陽,曹操病倒在床。
病榻之上的曹操,懊惱萬分,他想如果四年前聽從司馬懿的計策,也許漢中就不會被劉備攻取了。
四年前,曹操如愿攻占漢中,這時劉備攻占益州不足一年,又征調軍隊,準備東出,支援關羽軍團與孫權爭奪荊州。隨軍的司馬懿對曹操建議:“劉備詐力俘虜劉璋,蜀人尚未歸附,卻又遠征江陵,這正是我軍破蜀良機。今若陳兵耀威漢中,,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敵軍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建大功。圣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
曹操沒有聽司馬懿的,說:“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七天后,從蜀中投降過來的人說,蜀中兵變頻頻,一日十驚,劉備雖然斬殺騷亂者,但是也不能安定局面。
曹操錯過良機,沒有及時進攻益州,劉備得以立足益州,進而攻取漢中,以至曹操至死也未能再踏進漢中。
曹操困于病榻,思維卻馳騁萬里。他又想起兩年前,司馬懿上書說,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但是曹操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但是,當關羽進攻荊襄的時候,胡、傅二人果然降蜀。
接下來,關羽攻勢越來越猛,威震華夏,曹操感覺到了威脅,想把天子從許都轉移到河北,以避鋒芒。這時司馬懿卻反對曹操,他說輕易遷都則示敵以弱,造成人心不穩。他獻計讓孫權進攻關羽后方,那么樊城之圍自動解除。
這次,曹操聽了司馬懿的。孫權果然派遣呂蒙襲擊荊州,關羽最終敗走麥城。
荊州易主,成了東吳地盤。因為擔心東吳掠奪人口,曹操打算遷走荊州遺民和潁川屯田的軍民。司馬懿對此又表示反對,他認為關羽剛剛新敗,逃亡的人正在觀望,如果遷走正在安居的人,逃亡的人就不敢回來了。
這一次,曹操又聽了他的,沒有移民。不久,先前藏竄逃亡的人,果然都復出歸化。
曹操患的是頭風,發作時頭痛欲裂。他想起自己自己征戰拼殺一生,最后卻不得不聽命于一個年輕人,不禁膽戰心驚,頭風再次爆發。
他再次昏睡過去。
一會兒,曹操發現面前有三只馬同食一槽。馬的兇狠貪婪,讓曹操厭惡不已。
曹操醒了,才發現剛剛是做夢。
這個夢意味著什么呢?
馬,不正是司馬懿嗎?槽,不正是曹氏嗎?
三馬食槽,不正預示著司馬懿要吃掉曹魏的基業嗎?
曹操全身直冒冷汗,他大喊:傳太子!
在戰場上面對千軍萬馬時,他也未曾如此聲嘶力竭地吼過。
可是,太子正遠在鄴城。
也許,此刻曹丕正和司馬懿商量如何順利登上王位呢!畢竟,曹操病危已是天下皆知,他死后應該是曹丕繼承魏王之位。
可是,偏偏這時曹操急召駐守長安的另一個兒子曹彰火速見駕。
長安重地,曹操卻讓守將曹彰離開而赴洛陽,定有大事相囑。
此時,還有什么比太子即位更大的事情嗎?
曹丕和曹植,一對親兄弟,都把對方看成了最危險的人,渾然忘了考慮一下誰是對父王基業最危險的人。
司馬懿簡介:
司馬懿,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
司馬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以為家。自昂八世,至東漢安帝時,生征西鈞,字叔平。司馬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司馬雋,字元異。俊生京兆尹司馬防,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晉書·宣帝紀》)。晉武帝司馬炎在他的一個詔書稱:“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晉書·禮志》)。
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史書稱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晉書·宣帝紀》)。
除軍事方面外,司馬懿在經濟上也為魏國作出了重大貢獻。使曹魏政權為了恢復北方經濟,解決軍糧問題,曾經推行包括民屯、軍屯兩類的屯田制度。司馬懿在推廣軍屯事業上有很大的建樹。約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馬懿由轉為丞相軍司馬后,向曹操建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余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結果魏國一時“務農積谷,國用豐贍。”(《晉書·宣帝紀》)
曹操采納這個建議僅兩年就駕崩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要使軍屯走向正規,大規模的鋪開推行當然是困難的。管理軍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員,都是在曹丕稱帝后的黃初年間(220—226年)設置的。這說明軍屯走上正規是在曹丕時期。
曹魏軍屯推行很廣泛,但主要基地是設置在邊境駐軍地區,特別是在和吳、蜀的軍事對立地帶。曹魏和吳、蜀對立地帶的兩大軍屯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系。
曹魏和蜀漢的鄰近地區,如長安、槐里、陳倉、上邽等地,都設置有民屯和軍屯組織。其中,上邦的軍屯最著名。這個軍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由司馬懿上表倡議建立的,《晉書·食貨志》稱:“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主持具體事宜的是那時的度支尚書、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晉書·安平獻王孚傳》稱:“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余,待賊有備矣。”由此可見,上邦軍屯是在司馬懿、司馬孚兄弟的共同籌劃下開創的。
太和五年,諸葛亮進攻天水。這時上邽軍屯上的小麥已經生長出來,有人主張“自芟上邽生麥以奪賊食”,魏明帝不從,“前后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多虧以上邽軍屯的小麥作軍糧,才取得勝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安西鄧艾又在上邽“為區種之法,手執耒耜,率先將士”(《晉書·段灼傳》),進行屯墾。這都說明上邽軍屯的重要。
司馬懿在太和五年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為了增強實力,他很重視對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青龍元年(233),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筑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余頃,”(《晉書·宣帝紀》)收到了“國以充實”(《晉書·食貨志》)的效果。青龍三年,關東饑饉,司馬懿調運五百萬斛粟輸京師洛陽,以資救濟。可見他在關中儲積有大量糧食。
曹魏和東吳鄰近地帶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時曾“開募屯田于淮南”(《三國志·魏書·倉慈傳》),但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馬懿主持對吳作戰時,始與曾為屯田掌犢人、典農綱紀的尚書郎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第二年,司馬懿“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于淮北”(《晉書·宣帝紀》)。第三年,司馬懿又在這一地區“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于潁之南北,萬余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于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晉書·宣帝紀》)
《晉書·食貨志》記載司馬懿、鄧艾創建的淮南淮北屯田說:“今淮北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分休,且佃且守。水豐,常收三倍于西,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土,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逆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于潁南潁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司馬懿和鄧艾所進行的大規模的屯墾,對促進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對增加曹魏的財力,支持與東吳的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