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人是誰
幫助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神秘名士是誰?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guī)筒懿俳y(tǒng)一北方的人是誰,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丁?/p>
幫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人是誰:
田疇在公孫瓚手中僥幸逃過一死后,回到了家鄉(xiāng)他沒有消極避世,而是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國度,并且獲得了初步成功。
田疇先是招集宗族“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yǎng)父母。百姓歸之,數(shù)年間至五千余家。”田疇又通過選舉的方式成為領(lǐng)袖。然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疇乃為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條。又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yè),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并各遣譯使致貢遺,疇悉撫納,令不為寇。袁紹數(shù)遣使招命,又即授印,因安輯所統(tǒng),疇皆拒不當。紹死,其子尚又辟焉,疇終不行。
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田疇制訂了明確的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條例。從田疇開始招集說的“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說明田疇事先就已經(jīng)提出了一個政綱:為劉虞報仇。作為團結(jié)部屬的口號。另外,從“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并各遣譯使致貢遺,疇悉撫納,令不為寇。”來分析,很可能田疇還成立了自己的軍隊。
田疇的理想社會大概維持了十三年左右的時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為了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北征烏桓。由于田疇聲名遠播又熟悉當?shù)厍闆r,曹操事先便派人征召田疇。田疇立刻收拾行裝趕赴曹營,并被曹操任命他為司空戶曹掾。但是經(jīng)過一番交談之后,曹操對田疇亦是贊賞有加,“即舉茂才,拜為蓨令”。但是田疇推辭不就,跟隨軍隊駐扎在無終。
當曹軍因氣候及道路的影響,行軍困難時,田疇向曹操提出:“沿海的這條道路在夏秋時節(jié)經(jīng)常漲水,不利于行軍。過去從盧龍口到達柳城有過一條路,雖然已經(jīng)毀壞了有二百年,但是還是有小路可行。從盧龍越過白檀,出其不意,可以一舉消滅蹋頓。”這個建議馬上得到了曹操的采納并立刻實施。也就是因為田疇的這個正確的意見,曹操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取得了北征烏桓的勝利,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事業(yè),從而結(jié)束了中原地區(qū)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田疇在這場戰(zhàn)爭中立下了大功,所以后來曹操論功行賞,決定封田疇為亭侯,邑五百戶。但是田疇還是固讓不受。曹操也只能作罷。
如何理解這個時期田疇的心態(tài)呢?我們可以從兩段史料進行分析。首先是在《三國志•;邢颙傳》中記載了一段對話:
颙謂疇曰:“黃巾起來二十余年,海內(nèi)鼎沸,百姓流離。今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遂裝還鄉(xiāng)里。田疇曰:“邢颙,民之先覺也。”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當年還在嘗試自己理想的時候,田疇就已經(jīng)對曹操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評價很高。這也是后來田疇幫助曹操的原因之一。
二是《三國志•;田疇傳》中的記載。當?shù)玫讲懿俚难垥r,田疇顯得毫不猶豫這種現(xiàn)象來進行初步的分析。當時有其門客問他:“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袁紹請了你五次,你都不去,怎么曹操的使者一來,你就迫不及待要走呢?田疇的回答很簡單:“此非君所識也。”筆者認為:這是田疇內(nèi)心思想的一次轉(zhuǎn)變。烏桓入侵已有百年,這種矛盾使得田疇暫時放棄了自己繼續(xù)完成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探索,加入到民族戰(zhàn)爭的行列之中。曹操北征烏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滅袁氏的殘余勢力,而田疇的加入,則完全是為了民族大義。(《三國志•;田疇傳》中說:“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就充分證明這一點。)。在民族大義面前,田疇顯示出一個讀書人的民族氣節(jié)。
田疇此時的思想似乎也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或許這個時期的田疇對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建立一個“世外桃源”,僅僅能保全自己宗族和幽州部分百姓的安全,但是根本不能改變后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所以,田疇不但加入了曹操的陣營,還把自己的家屬和同族三百余人全部遷居到鄴城。看來是把希望寄托到曹操的身上了。
田疇簡介:
田疇(169年-214年),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今河北省玉田縣人,現(xiàn)玉田縣為古無終國)人,東漢末年隱士。好讀書。初為幽州牧劉虞從事。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時投曹操,任司空戶曹掾。因為向?qū)蕉跬栌泄Γ馔ず睿皇堋:髲恼髑G州,有功,以前爵封之,仍不受,拜為議郎。建安十九年(214)去世,年四十六。
陳壽:"田疇好讀書,善擊劍。""田疇抗節(jié),王修忠貞,足以矯俗;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張臶、胡昭闔門守靜,不營當世:故并錄焉。"
曹操:"文雅優(yōu)備,忠武又著,和于撫下,慎于事上,量時度理,進退合義。幽州始擾,胡、漢交萃,蕩析離居,靡所依懷。疇率宗人避難于無終山,北拒盧龍,南守要害,清靜隱約,耕而后食,人民化從,咸共資奉。及袁紹父子威力加于朔野,遠結(jié)烏丸,與為首尾,前后召疇,終不陷撓。后臣奉命,軍次易縣,疇長驅(qū)自到,陳討胡之勢,猶廣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誘胡眾,漢民或因亡來,烏丸聞之震蕩。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余里,疇帥兵五百,啟導山谷,遂滅烏丸,蕩平塞表。疇文武有效,節(jié)義可嘉,誠應(yīng)寵賞,以旌其美。蓚令田疇,至節(jié)高尚,遭值州里戎夏交亂,引身深山,研精味道,百姓從之,以成都邑。袁賊之盛,命召不屈。慷慨守志,以徼真主。及孤奉詔征定河北,遂服幽都,將定胡寇,時加禮命。疇即受署,陳建攻胡蹊路所由,率齊山民,一時向化,開塞導送,供承使役,路近而便,令虜不意。斬蹋頓于白狼,遂長驅(qū)于柳城,疇有力焉。"
鐘繇:"疇雖不合大義,有益推讓之風,宜如世子議。"
《世語》:是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飏之徒,共相題表,以玄、疇四人為四聰。
裴松之:"田疇不應(yīng)袁紹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故盡規(guī)魏祖,建盧龍之策。致使袁尚奔迸,授首遼東,皆疇之由也。既以明其為賊,胡為復吊祭其首乎?若以嘗被辟命,義在其中,則不應(yīng)為人設(shè)謀,使其至此也。疇此舉止,良為進退無當,與王修哭袁譚,貌同而心異也。"
王嘉:"田疇事死如生,守以直節(jié),精誠之至,通于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