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有什么歷史
北京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遼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城,其設計規(guī)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下面一起看下北京城有什么歷史吧。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jīng)九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guī)模宏偉,規(guī)劃嚴整,設施完善。
北京城歷史:攻陷元大都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徐達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順帝不戰(zhàn)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于城池過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達決定將北城墻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同時用城磚將城墻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國。
北京城歷史:靖難之役
1399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于1402年奪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內(nèi)。次年西內(nèi)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壽山營建壽陵。1416年(永樂十四年)起,開始摹仿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鐘鼓樓,同時將南城墻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nóng)壇。
北京城歷史:第二次增建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將城墻內(nèi)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甕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長45里,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nèi)長城等防御設施。
北京城歷史:城建成后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議。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筑前三門外的關廂城(三座獨立于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huán)繞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規(guī)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臺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他低洼地帶設置水關八處。由于工期浩大,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筑南面,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qū)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許可。后因用兵頻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災后將財力物力集中于宮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沒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門的甕城。嘉靖初年還在四郊新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續(xù)了近400年。
北京城歷史:清代北京城
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nèi)的大量內(nèi)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nèi)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nèi)城改為八旗居住區(qū),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清朝還在北京城內(nèi)修建了大量黃教寺廟、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區(qū)。
北京城歷史:改建
1911年清朝滅亡后,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筑環(huán)城鐵路,先后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甕城,皇城城墻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nèi)城城墻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辟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這兩個其實是豁口)。1949年之后,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拆除工作。朝鮮戰(zhàn)爭期間,為便于疏散民眾,在內(nèi)城城墻上增開了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墻、城門和角樓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于1950年代拆除。內(nèi)城城門和城墻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內(nèi)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也加蓋改為暗溝,成為城市下水道系統(tǒng)的一部分。
北京城歷史:遺存
目前北京城池遺存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nèi)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門兩處城墻殘余,另外永定門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nèi)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有“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之說。
延伸閱讀:
明北京城簡介: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的。從全城看來呈“凸”字形。是以一條縱貫南北,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為依據(jù)進行布置的。外城南邊正中的永定門是這條中軸線的起點,之北的鐘鼓樓則是著條中軸線的終點。此時的北京城分內(nèi)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位于內(nèi)城之中)。內(nèi)城分為九門,正南中央為正陽門,在其左側為崇文門,右側為宣武門;城東兩門為朝陽門、東直門;城西兩門分別是阜成門、西直門;城的北面是德勝門、安定門。外城分為七個城門即:正南的永定門,及其兩邊的左安門、右安門,西為廣寧門,東為廣渠門。和兩座方便進出的小城門:東便門與西便門。
明北京皇城簡介:明皇城在宮城的外面,周圍18里,有六門;正南為大明門(清改為大清門),大明門東轉為長安左門,西轉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清改為地安門)。承天門內(nèi)東西朝房兩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廟和社稷壇。這樣的布置改變了元朝“左祖右社”遠離皇城的布局,使太廟與社程壇緊連著皇宮。承天門前有一條寬闊的御道,兩旁有聯(lián)榴通脊的千步廊,組成“T”字形廣場。廣場兩側宮墻的外面,左文右武,對稱地排列著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從而改變了元大都城內(nèi)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這樣,宮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宮后的御苑,宮左的皇史宬,宮右的太液池等,都圍在皇城之內(nèi)。
清北京城簡介: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內(nèi)外城和皇成及紫禁城,位置沒有變動.只是外城的廣寧門與清道光的名字約寧,“寧”字犯諱,所以把廣寧門改為廣安門.內(nèi)城分為九門,正南中央為正陽門,在其左側為崇文門,右側為宣武門;城東兩門為朝陽門、東直門;城西兩門分別是阜成門、西直門;城的北面是德勝門、安定門。外城分為七個城門即:正南的永定門,及其兩邊的左安門、右安門,西為廣安門,東為廣渠門.和域內(nèi)城聯(lián)接處的東便門和西便門。
清北京皇城簡介:清皇城四周共七個門,除了正南面的大清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天安門外,東、西、北三面各開一個門,東門叫東安門,西門叫西安門,北門叫地安門。門基為青白石座,紅墻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面闊七間,三明間有三對金釘,東西四暗間為值班房,地安門兩側有雁翅排房。皇城內(nèi)不準老百姓居住,除了南部較大的社稷壇和太廟外,其它也都是供奉宮廷生活和管理皇家日常事務的各衙門機構,如地安門內(nèi)有內(nèi)官監(jiān)、蠟庫、米鹽庫、織染局等,西安門內(nèi)有西什庫、經(jīng)版庫等。東安門內(nèi)有明英宗住過的小南城,有御用資料庫皇史宬、光祿寺和瓷器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