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倭寇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倭寇是東亞地區對東亞海盜的貶稱,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于朝鮮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海盜,這些海盜被抓拿后一般報稱自己為日本人,故此又說是為日本海盜,惟歷史上倭寇來源眾多,成分復雜,稱之倭寇是因為其通常身高比較矮小。古代上倭寇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所謂“倭寇”一辭的由來,是從‘高句麗廣開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記載“日寇○○(某地名)”而來,在此“寇”當動詞,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為名詞獨立,用 以稱呼來自日本的侵略者。另一方面,在16世紀豐臣秀吉對朝鮮半島出兵、以及中國的抗日戰爭里,兩國的人民都稱呼日本軍為“倭寇”。秦語中,寇與賊同意。
古代倭寇主要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為主,目的是為了報復蒙朝聯軍的侵略和女真海盜的擄掠;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編隊,起因為明朝的閉關鎖國(海禁)政策。
蒙古入主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至元十八年兩次征討日本,雖然失敗,而日本政府也因為恐懼元軍的再度進攻,因此加強海防,終元朝不敢和與中國來往。朝鮮史取對馬島、壹岐島、平戶島三地之名,稱為“三島倭寇”。清朝的徐繼畭所著“瀛環志略”,以及朝鮮的安鼎福所著“東史綱目”,均指出倭寇的起因在于朝鮮人(高麗人)配合蒙古侵日行為所引發的報復。
后來日本進入南北朝的動亂狀態,倭寇的活動也由于政府管制力減弱而加劇。由于前期倭寇對于日本與明朝、高麗貿易造成破壞,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對日本南朝發出討伐倭寇的要求,隨后敕封討寇有功的南朝“日本國王”的稱號。之后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后,由室町幕府足利義滿再度進行討伐,隨后受封為新的“日本國王”。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因為討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聲望和勢力,后來進行政變取代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之后隨著明朝與日本間勘合貿易的盛行,以及對馬島與朝鮮之間的貿易開放,前期倭寇也逐漸式微。
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為主體,故被稱為“真倭”(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
最后的倭寇記載:
15世紀半至16世紀,其活動舞臺為中國沿岸、東南亞方面,成員以中國人及朝鮮人為主,被稱為“假倭”。此時期倭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國的生產力增加,但卻施行海禁政策。史書所見的最后倭寇,在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推其禍始,乃由閩、浙沿海奸民與倭為市;而閩浙大姓沒其利,陰為主持,牽連以成俗。當時撫臣朱紈欲絕禍本,嚴海禁;大家不利,連為蜚語中之,而紈驚死矣。紈死而海禁益弛,于是宋素卿、王直、陳東、徐海、曾一本、許恩之流爭挾倭為難。自淮揚以南至廣海萬余里,無地不被其殘滅,而閩禍始慘矣”。
歷史影響:
明與朝鮮都曾經對室町幕府要求取締海盜行為。明甚至于與日本發展了勘合貿易。而高麗王朝的滅亡與李氏朝鮮以倭寇根據地名義進攻對馬島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倭寇的影響。倭寇頭目王直據日本史料記載,把西洋火器(銃)帶入了日本種子島,并被快速仿制和普及至日本全土,使日本一度成為世界槍支保有量第一大國。